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是三国史上著名的三大战役。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足鼎立局面形成,夷陵之战,蜀汉由盛转衰,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失衡。刘备执意发起夷陵之战,诸葛亮明知必败为什么不劝阻?
写的真实的诸葛亮就会很清楚,当然还不太清楚,再去看一下我写的。诸葛亮和刘备是有分工的。诸葛亮加入刘备后主要就是做内政的,只有荆州的时候,他就负责除了刘备和关羽负责的郡外,剩下的三个郡都归诸葛亮管,后来占领了蜀地之后,诸葛亮主要负责调剂蜀中的一切内政,包括后勤。如果诸葛亮跟着去了,那么刘备大军的粮草筹集谁来负责呢?成都谁来镇守呢?打仗拼的是全方位的实力,不是你有厉害的将军就可以了,所以诸葛亮离不开,也去不了。
刘备发动的“夷陵之战”,和袁绍发动的“官渡之战”,以及曹操发动的“赤壁之战”一样,是一场失败的战争。在战争之前,很多人都不看好。包括诸葛亮,也不赞成刘备发动这场战役。而且很多人评价刘备是“负气而往”,《三国演义》甚至把刘备打这一场仗写成是为了给自己的兄弟关羽报仇,似乎是意气用事。其实,我倒认为,刘备发动这场战争,是一场非打不可的战争。
看过三国志或者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诸葛亮是一个凡是都喜欢计划的人,他每走一步都要算好下一步该怎么走,非常的清晰,然而刘备这个人,个人感情因素太重,早在没有起义之前,就已经和关于、张飞结拜为异姓兄弟,喝过血酒,发过誓言,不求同年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日死,但关羽在被孙吴所杀之后,刘备也仅仅是痛哭一场,或许后来是怕遭人非遗,面子上过不去,就想出了一个妙招。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得知,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并非是被仇恨冲昏了头脑之后,不顾大局的决定,相反,他此举正是为了顾全大局,这等情况下,诸葛亮不会劝阻,也拦不住,所以他索性不劝。再说了,在战争结束之前,估计诸葛亮也没有预料到,刘备会败得这样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