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打天下很辛苦,但也很幸运。“开局一钵功大明国”在两千多年封建史上,由南向北能统治天下的人,仅有农民出身的朱重八。他的幸运不仅体现在天下国运在他身上如开挂般的汇聚,更体现在天下英才如众星捧月般在其身边凝聚。
朱元璋小时候共同玩过的农家伙伴们,在成长过程中个个顶天立地地长成了千秋万代难以企及的将帅良才;其周围汇集了刘伯温,李善长,宋濂一系文臣谋臣,更有子房,萧何等治世能臣。甚至其老朱家本宗也出过不少似将统兵打仗基因刻骨般能征善战的将军与君主。
朱家的将才
朱元璋之父朱五四有4个儿子和2个女儿,朱元璋在家里排行老四。
元末淮北一带虫灾与旱灾叠加频仍,疫病流行,民不聊生,饿死病死的数不胜数。朱元璋父母及两兄弟相继都在这场灾难中丧生,家境贫寒,连为父母墓地、置棺椁所需之材也无。
朱元璋只得与二弟用破衣裹紧父母尸首,幸邻居家刘继祖善意赐得坟地,方草葬父母。
老家受难,饿殍遍野,抬头一看,都是尸骨,17岁高龄的朱元璋不得不脱离二哥,大嫂及侄子,分头四散而逃。
朱元璋举兵时,二弟、妹均在逃亡路上牺牲,姐夫李贞、嫂子王氏随后先后与朱元璋重逢。李和王在带给朱元璋亲情温暖的同时,也带给了他两个名垂青史的名字——侄儿李鸿忠与侄儿朱文正。
出于维系亲族、渴求人才之心,朱元璋十分悉心栽培李鸿忠、朱文正。他不仅找到江南大儒来教授自己的文化课,还经常自己教他们排兵布阵、带领他们去打仗。两人也没有败朱元璋之所望,李鸿忠成了善于用谋的儒将,朱文正则成长为善于攻城略地、纵横捭阖的枭雄。
上阵后的朱文正骁勇善战,屡立战功。一场战争结束后,朱元璋向他提出了要做什么样的官员?他回答道:“叔父大业未竟,封官封赏其家子侄,恐难服。待叔父成伟业,何不能享福。”朱元璋越看越喜欢这外甥,把他当自己的亲儿子养。
洪都保卫战中
朱文正封神之战,还得先说洪都保卫战。
朱元璋经刘伯温劝告,先消灭了陈友谅,后又诛灭了张士诚。而陈友谅已在鄱阳湖地区做大做强,占据了江西和湖广之地,拥近百兵,称帝立国成汉,想东攻应天府。占领应天府朱元璋担心陈友谅和张士诚两人联合起来,决定先发制人,讨伐陈友谅以守卫应天府。
就在这个时候,中原红巾军分裂了,实力大减,张士诚乘机袭击了小明王韩林儿。朱元璋率领主力解救韩林儿后,令外甥朱文正镇守应天府西南屏障——洪都(今南昌)。陈友谅以为进攻应天府时机成熟了,就亲率大军六十万攻打洪都。
陈友谅趁火打劫,但注定失败。因为他见到的并不是愣头青而是统兵天才朱文正这个26岁少年天才。陈友谅率领60万大军在洪都城下花了整整3个月时间,轮流攻城十余次,非但没有占便宜,还在后起之秀手中吃了几次亏,愣是没拿下洪都城。
朱元璋在北方处理完毕后,亲率大军来救,陈友谅见难而退又耗损,只得退兵逃到鄱阳湖。朱元璋穷追不舍,和陈友谅针锋相对。朱文正乘陈友谅不注意,率军断绝汉军粮道,陈友谅的粮草无法接济,正面军势一击即溃,而自己抱有殷切希望的巨舰却被朱元璋柜灭。
朱文正平局定都江西之战有功,战争结束后朱元璋论功行赏,但只忘记朱文正。或许在朱元璋心目中,自己家子侄子军功至高,那些金银珠帛都不配得到他的功劳。没成想,朱文正心里很不痛快,不仅纵容下属闹事,还企图投奔张士诚。
朱元璋得知此事大怒,控制了朱文正的行踪。他本想处死朱文正,马皇后劝说:“这小孩就是性格太强了,别无他意。”朱元璋不得不软禁于桐城。
不久,朱文正竟惨死狱中,出乎朱元璋的意料。建立明朝以后,朱元璋念及他的功绩,追赠父亲朱兴隆为南昌王。于洪武三年册封朱文正8岁之子朱守谦靖江王就藩于桂林。
只能说遗憾,朱文正本来就是封王存在的人,愣被他做得没有着落,反而留给大明王朝噩梦般叔父和大侄子之间的恩怨情仇。
子孙都想当皇帝
1645年,清军攻占南京,俘获在南京称帝的福王朱由菘。各地方藩王闻讯后暗自高兴。不到两个月,唐王朱聿键就在福州当上了皇帝,鲁王朱以海则在绍兴自己担任监国。
桂林人靖江王朱亨嘉亦跃跃欲试。其为朱文正十三代孙,崇祯十一年袭封靖江王十三世。一个月之后,朱亨嘉身穿黄袍、坐东向西,将广西桂林改为西京,自称大明监国。
他称最初先祖封蕃于桂林,西南为蛮夷之地,不愿就蕃的马皇后为表慰劳,特授予东宫仪卫。且当今天下没有主、东宫也没有人,自己的靖江王府岂不是俨然已经成为东宫之主?太子监国岂不是天经地义?
论血缘亲疏朱亨嘉是太祖长兄的后代,明末朱元璋的那百万子孙,还真轮不到他朱亨嘉来克继大统。他一不做二不休地直接否认太祖以后所有帝王的帝号,庙号和年号,纪年用洪武278年。如此一来,东宫太子就能自圆其说了,但西京王府却做了将近三百年太子。
朱亨嘉一番运作给当皇帝做了充分的铺垫,不料时运不济,正欲发兵两广、夺回天下河山之时,却遭到当皇帝的唐王有目的的攻击。桂王军败绩,隆武二年削藩王爵。
在南明小朝廷这些自己人掐得你死我死之时,清朝铁骑挥鞭南下,路上如进入无人之境,屠杀了将近三十座城池,虐杀了汉家儿郎,终于坐拥了三百年。张养浩曾叹:“兴则民不聊生;亡者,民之苦也!”不知道是感叹前世宋时还是预示后世明时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