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辽沈战役落幕后,主力部队在短暂的休整过后,迅速向内地展开了新的战斗。在这次行军中,总部决定将第八纵队的司令员段苏权留下。他是12个纵队司令中,唯一一位被调离野战军,转而留在地方军区的干部。
对于段苏权被留下,至少在第八纵队的指挥部,其他干部并不感到意外。大家心中不免会想到辽沈战役中第八纵队的表现,作为司令员,他必须为一些失误负责。
在辽沈战役的第一阶段中,第八纵队遭遇了一些本不应出现的问题,例如对上级下达的常识性要求没有及时应对,以及失去阵地的状况等。尤其是阵地的丢失,导致副团长被迫担任伙夫,连长受到了军法的处置,甚至师长也因此被调离。作为司令员,段苏权的声誉自然难以置身事外。若没有这些问题,其他11名纵队司令为何会选择留他在后,这绝非偶然的决定。
在纵队政委的回忆录中,有提到罗政委在大战前曾亲自赴第八纵队司令部,与政委、副司令、参谋长等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希望他们能发挥团队的协作精神。毕竟,司令员在野战经验上相对欠缺,短期内难以迅速成长起来。
段苏权的过去主要是在政工岗位,解放战争期间,他在冀察热辽军区下辖的地方军区担任司令,尽管有关战斗的经历,但在面对大兵团和攻坚作战时,经验明显不足。1947年秋季攻势过后,他被调任至第八纵队,参与冬季攻势开展,而东野部队却长时间处于休整状态,从1948年3月到辽沈战役发起之前,将近半年没有大规模战斗的发生。
从客观角度来看,他担任政委的表现相当出色。丁盛曾评价段司令员为人友好且原则性强。同时,纵队的政委也提到过类似的言辞,但鲜有涉及他在军事方面的成就,反而频频称赞首任司令员在战斗中的卓越表现,让人不禁敬佩。
谈及军事能力,第八纵队的首任司令确实相当出色,赢得了总部首长的高度信任,凭借自己的战果为自己赢得声誉。部队刚升级为野战军,便在杨杖子战斗中成功歼灭了敌方一万多名士兵。
他被任命为纵队司令,并非来自总部的推荐,而是冀察热辽军区的高层决策。毕竟,第八纵队当时隶属于冀察热辽军区,而该军区过去隶属于晋察冀军区,刚成立东北军区不久,团结问题显然需要谨慎考虑。
在担任野战军纵队职务后,段苏权的军事短板也逐渐显露,与其他纵队指挥官相比,他的实战经验确实相对不足。这也能解释为什罗政委在开战前特意前往第八纵队的原因。
段苏权后来被调任东北军区作战处长,这一职务究竟处于何种级别呢?有人说这是师级,有人认为是军级。东北军区作为主要的战区之一,与东野军队是平级的,当东野改编为第四野战军后,苏静出任作战处处长,解放后被评定为正军级,并晋升为中将。从这个角度看,东北军区的作战处长职务与野战军的作战处长是同一级别。
在军事结构上,野战军的参谋长和副参谋长属于兵团正职和副职,之后段苏权被提升为东北军区的副参谋长,这个级别相当于副兵团职,而并非正军职。因此,他在1952年被评为准兵团级。
按道理说,副兵团职务应当被评为副兵团级,而这可能与他在前线的时间长短有关系。就比如13兵团的副司令彭明治也是准兵团级。换句话说,尽管他已调离野战军,但其级别并未下调,而是进行了平级调动。
解放后,段苏权被调往空军工作,先后担任东北空军司令、华北空军司令等重要职务,但随后逐渐被边缘化,失去了在重要战斗岗位上的工作机会,转而参与军事学院的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