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战期间,许多著名的外国间谍都有双重身份,他们一方面为盟军效力,另一方面也为法西斯国家提供情报,这类间谍被称为“双重间谍”。对于间谍而言,拥有多重身份不仅是更为周密的保护,也意味着能够获取更多的情报渠道。在我党的历史中,有一位独特的五重间谍,他既是党的情报人员,又与中统有紧密联系,甚至在戴笠的安排下被招募进入军统。与此同时,他还与日本人保持联系,为其提供情报,此外,他还曾是第三共产国际的特工,五重身份的交织使得他在我党历史上独树一帜。这位传奇人物便是袁殊。那么,袁殊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袁殊生于1911年,湖北黄冈,来自一个革命家庭。袁殊的父亲早年加入了同盟会,积极参与革命,但由于个人原因,最终抛弃了妻子和年幼的袁殊,留下母亲和外祖父一家抚养他长大。袁殊的外祖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拥有显赫的地位,而他的表哥也正是黄埔军校的第一期学生,这些家庭背景为袁殊后来的情报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27年,袁殊随国民党参加北伐,但很快他转而从事文学创作,意图通过写作稿费谋生。然而,动荡的时代使得他的稿费难以维持基本生活,幸运的是,通过表嫂的介绍,他认识了一位富家女,凭借她的资助,袁殊前往日本留学,两人最终结为夫妻,成为一对恩爱夫妻。
1931年初,袁殊从日本归国,得到妻子的支持后,他开始办报,宣传“左联五烈士”的英雄事迹,这一举动迅速引起了广泛关注。从那时起,袁殊与“左联”建立了密切的联系,结识了潘汉年。1931年10月,潘汉年介绍袁殊加入了我党,并在其带领下开展情报工作,袁殊也迅速成为潘汉年的亲密战友。
从1932年至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袁殊在中统、日本人、军统以及第三共产国际等多个组织间穿梭,成为了唯一的五重间谍。他的多重身份为他的情报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尤其是在抗战爆发后,袁殊与潘汉年继续保持联系,并在敌占区提供了大量珍贵的情报,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抗战胜利后,袁殊被调往苏北解放区,继续从事情报工作。在新中国成立后,他被李克农调入情报部门,专门负责日美动向的研究工作。然而,1955年,潘汉年在参加两会时被捕,由于与潘汉年关系密切,袁殊也因牵连被捕,最终被判刑12年。
1967年,袁殊刑满出狱,但恰逢十年特殊时期,潘汉年再度被囚禁,袁殊也未能幸免,重新被关押,直到1975年。那年,袁殊被送往武昌大军山的一处农场继续接受劳动改造。1980年,袁殊终于回到北京,但尽管回归了首都,他的行动依旧受到了限制,身体健康也日渐衰弱,生活大部分时间都在养病。
1982年,随着潘汉年冤屈得以平反,袁殊也得到了恢复名誉的机会,不仅恢复了党籍,还被认可了他在1931年加入党的历史和为党情报事业所作的贡献。然而,过去的囚禁经历给袁殊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创伤,精神状态逐渐出现问题,最终在1987年,袁殊因病去世,享年7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