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国上将中,杨得志、杨勇和杨成武被誉为“三杨开泰”。这三位杰出的人物在军中具有相似的资历和职务,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重建的时期,他们一直肩负着重要职责。杨得志和杨成武曾分别担任总长及代总长,而杨勇则担任过第一副总长,曾极有可能成为总长的接任者。
关于杨勇的能力,曾与他共事的同僚们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以强烈的原则性著称,善于团结和凝聚周围的干部。杨勇出身于红三军团,在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初期,先后承担政工职务,之后转而担任军事主官,先后职务包括旅长、鲁西军区司令员以及冀鲁豫军区副司令等。在解放战争期间,他担任第七纵队和第一纵队的司令员,积极指挥部队参与刘邓首长领导下的多场重要战役。
1949年,中原野战军改编为第二野战军,并组建了三个兵团。如果按照最能打的指挥员来选拔兵团司令员,陈赓、陈锡联和王近山无疑都是优秀候选人。然而,最终作出决定的却是杨勇,这个选择让许多人感到意外。王近山无疑是一位出色的将领,擅长攻坚克难,在军事能力上毫无瑕疵。他是刘邓首长的得力助手,六纵在战役中经常表现突出,涌现出不少战斗英雄,王克勤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
然而,作为兵团首长,责任远比纵队首长更加复杂。兵团不仅要执行战术任务,还要承担更多的战略性职责。单纯的作战能力并不足以胜任这个职务,相比之下,作为兵团司令员的杨勇在军事、政治、外交以及地方工作等各方面具备更为全面的能力。同时,他也注重团结干部,寻找并整合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使得他在综合能力上更加均衡。
杨勇心胸开阔,无论是在战时还是和平时期、顺境还是逆境,他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激励着身边的朋友与战友。1982年11月,宋任穷前往医院看望他。谈话中,杨勇依然展现出乐观的精神状态,神情与病痛截然相反。在治疗期间,他不仅讨论工作,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面临生死关头,他的淡定态度令周围人无比感动和佩服。
担任新疆军区司令员期间,杨勇鼓励新上任的政委郭林祥大胆施展才华,放手去做,强调因自己在地方的精力有限,可以将军区的工作交给郭林祥去执行。杨勇对此给予全力支持,使得后续的工作能够顺利展开。
他是一个原则性很强的人,对于原则问题始终保持明确态度,从不含糊或妥协,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他也尊重和团结周围的干部,乐于听取不同的意见与建议。很多人或许不知道,在1979年他曾被提名为总长人选,以接替老首长的职位,甚至还曾考虑让总后勤部部长张震担任第一副总长,帮助他一起推进工作。不过由于种种原因,最终这个位置是由杨得志担任的。他与杨得志之间关系甚密,因二人在战争年代曾在冀鲁豫地区共同战斗,他亲切地称呼杨得志为“老杨哥”。两人之间的合作十分和谐,却因为时间的短暂而留下了遗憾。
杨勇上将以其无私奉献和全力以赴的品格赢得了广泛的军民爱戴与崇敬,他的事迹将永存于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