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朝的众多臣子中,商鞅和白起的功绩无疑是最大的两位。正是秦孝公使用商鞅变法,才令秦国从羸弱一步步走向强大。历史其实也在遵循着一个道理。人们可以与你共苦难,却不能与你共富贵。羸弱时期的秦国需要商鞅的变法,当秦国逐渐强大时,商鞅又成为了,新近崛起秦国贵族的敌人。所以为了平衡大局,秦君赢驷只能选择牺牲商鞅。
同样的道理用在白起的身上就有些以偏概全了。
毫无疑问白起长平之战坑杀四十五万赵军的一幕。
确实为日后秦国的问鼎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人多会说白起的死,是因为遭到了秦昭襄王的忌惮。
因为白起长平之战的功劳太大,他所掌握的军权直接对秦昭襄王构成了威胁。
所以秦昭襄王才会听信丞相范睢的谗言,选择了狡兔死走狗烹。
这样的理解其实有些以偏概全。
秦昭襄王确实对白起立下的功劳有所忌惮。
但并非是他,不珍惜白起,逼对方自尽的全部原因。
下面小编就我的理解,来为您解读一番。
是人就会有自己的执念,即使是秦国的君主,秦昭襄王也不会例外。
秦昭襄王是战国时期,秦国在位时间最久的君主。
他从公元前306年一直执政到公元前251年。
昭襄王执政了秦国有56年之久。表面看这没有任何问题。
但这只是表面,秦昭襄王在位的56年中,他亲政的时间却并不很长。
在公元前306年到公元前266年的41年里,坐在秦国君主宝座上的是秦昭襄王。
但秦国的实际掌权者却是他的母亲,宣太后。
宣太后任用自己的弟弟魏冉和芈戎以及儿子公子悝、公子芾等。
帮助自己共同治理着秦国。
在这四十多年的时间里,秦昭襄王其实是被架空的。
直到范睢入秦,昭襄王才采纳范睢“固干削枝”的策略,逐一废除宣太后。
并将魏冉、芈戎、公子悝、公子芾等权贵逐出秦国。
这个时候的秦昭襄王,也才真正掌握了秦国的权柄。所以在秦昭襄王在位的56年时间里,实际的掌权时间并没有超过十五年。
相比于四十多年的大权旁落,精神压抑。
昭襄王执政的十多年时间,无疑是一个压抑释放的过程。
谁也不可阻挡他释放这份压抑感,包括亲舅舅魏冉也不行,更何况是白起呢?
昭襄王收回了君王的权力,但这还远远不够。
他还需要掌握秦国的军队,在这一过程中白起就成为了绊脚石。
当时秦国的军权主要掌握在白起和司马梗之手。
白起出自郿城孟西白。而司马梗,却是出自夏阳司马氏。
两人都是秦国世家大族和军功贵族。
秦国军中大部分的将领,也大多出自孟西白和夏阳司马氏,这两个家族。
这是任何君主都不能容忍的,更何况长期压抑的秦昭襄王呢?
对于刚刚,摆脱母亲宣太后等人控制的,秦昭襄王而言,收归军权是早晚的事。
而在昭襄王初掌秦国国政期间,他便下令白起领兵,去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
不管结果如何,白起的拒绝,更加深了昭襄王对他的猜忌和不满。
随即秦昭襄王就对白起动了杀心,并最终送宝剑给白起,让其自刎。
综上所述,小编认为秦昭襄王不珍惜白起,逼对方自尽。
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白起所掌握的军权,引起了君主的忌惮。
另一个原因就是白起,正好撞上了昭襄王释放压抑感情的时候。
换言之是白起挡住了,秦昭襄王的自我救赎之路。
{参考资料;《秦书》《史记》}
{图片来自网络与文章内容无关,侵权删除}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