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史记》中的将军来自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他们是战争的指挥者,同时也是时代的见证者,在他们身上既有相同身份所赋予的共性特征,又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具有独特而鲜明的个性差异。
重信谦让的贵族君子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于春秋史实的记载较为简略。散见于各篇,并有事迹可查的将军也只有20人。在这些零星的、片段式的记载中,生活于这一历史时期的将军,其自身显示出来的精神风貌仍然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在战场上或诚实不欺、遵守诺言,或居功不傲、谦虚礼让,一言一行尽显翩翩贵族君子风范,成为后世仰慕的楷模。
1、重信不欺
宣公十六年,在楚、宋的这场包围战中,
华元向敌军如实交代城中情况,不加欺骗,其诚实不欺、重视信用的高贵品质由此可见
。而这也成为楚庄王最终决定撤兵,宋国逃脱厄运的最为重要的原因。
僖公二十八年,晋、楚城濮之战初期,晋文公面对楚军的攻击,主动率军撤退。这是因为晋文公早年出逃期间,曾得到过楚成王的热情招待,于是许下两军交战,晋国“退避三舍”的诺言。因此,
晋文公此举更多的则是出于对昔日诺言的践行。
2、谦虚礼让
在春秋时期,上卿是周王授予大臣的最高爵位,也是最高荣誉。
管仲虽然有功于周王室,但是并没有居功自傲
,反而认为自己仅是诸侯的臣子,身份低微,不能接受如此高的奖赏,最后在多次地推让下才接受了下卿的爵位。
僖公二十七年,晋国为与楚国争霸,始作三军。赵衰以郤縠喜好礼乐和诗书,推荐其为中军元帅;本为上军将的狐偃,将职位推让给狐毛,自己辅佐他;下军将的赵衰则将职位推让给栾枝和先轸。
在这次任命中,赵衰和狐偃皆将自己主将的职位推让给他人,认为自己才能不及,甚至甘愿居下辅佐,其谦逊礼让的品质由此可见。
襄公十一年,魏绛执政期间,不仅辅佐晋悼公九次主持诸侯会盟,将晋国的霸业推至巅峰,而且提出积极的和戎政策,基本上解决了晋国的边患,为晋国赢得了与戎狄和睦相处的友好局面,
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汉族主动争取团结少数民族的成功先例。
然而,魏绛并没有将如此巨大的功劳占为己有,而是将其归于国家的福气、君主的威灵和同僚们的辛劳。
对于悼公的赏赐,他更是在悼公的多番坚持下才肯接受。
随着春秋时代的结束,礼乐制度彻底走向崩溃,
将军身上所具有的君子风度也随之消散于历史的烟云中
,永远定格于那个特殊的风云年代,不复再现。
娴于兵事的专职武将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战国时期的将军共计106人,单独列传的有14人,形象丰富多彩。而
生活于我国历史上重大变革时期的将军,普遍精于兵法,具备专业的军事才能
,并以此立下赫赫战功,威名远扬,
在“天下遍用兵”的大动乱时期尽显光辉耀目的名将风范。
1、以兵事谋身
不同于春秋时期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且仅在战时统兵出征的贵族卿大夫,生活于战国时期的将军不再拥有政治上的贵族世袭特权,他们往往由国君亲自选拔受命,并
以自身专业的军事才能在乱世中为己安身
。
出生于秦国郿县的
白起
,少年时即痴迷于兵事,并以自身的军事才能得到秦相魏冉的赏识和提拔。而后,白起在与敌军交战中屡创佳绩,短短几年间,便凭借累累军功从士卒升为左庶长、左更、国尉、大良造,又被册封为武安君,
成为掌管秦国军事征伐的最高长官。
战国时期的名将如
庞涓、廉颇、赵奢、李牧、田单、王翦等
皆具有过人的军事才能,
并以此在动荡不安的战乱年代为己谋身。
2、善用兵法
随着各诸侯国间兼并战争的愈演愈烈,以及西周礼乐制度的全面崩溃,而在战国时期的将军尤为注重战争的结果。他们在战场上往往
根据兵法灵活制定战略战术
,并广泛地运用诡诈的战法原则,从而履创战场之奇迹,成为后世军事家敬仰研习的楷模。
(一)妙用反间
这一时期的将军经常在战争中通过巧妙利用敌方间谍传递假情报,从而以最小的代价制胜于无形。
战国时期齐国将军田单,可以称得上是运用反间之计的高手。
公元前279年,素与乐毅不和的燕惠王即位为君,田单得知消息后,随即利用燕军间谍散布乐毅欲称王于齐的谣言,燕惠王信以为真,遂命骑劫代替乐毅为将。而且
燕军因为乐毅的离开而愤怒,以致军心大动,从而为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二)示形动敌
这一时期的将军在战争中往往主动示弱或者佯装失败,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引诱敌人就范,进而以灵活多变的战术出其不意地克敌制胜。
齐将田单在即墨之战中,继反间之计的成功运用后,又制造一系列假象,主动向敌军示弱,进一步麻痹敌军,确保了战争的最终胜利。
当然,这一时期的将军在战场上通过计谋取胜的精彩战争远远不止以上几例,而
有些将军在研习前代兵法的基础上,更是自觉地加以整理,并著书立说
,如吴起、赵奢、白起、魏公子无忌等,
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军事财富。
目光短浅的草莽英雄
公元前221年,随着秦国的金戈铁骑踏遍齐国的辽阔疆土,持续数百年的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也就此终结,
我国历史步入了大一统的新纪元。
然而,以强大的政治军事力量统一天下的秦王朝并没有顺应民心,与民休息,抚慰饱受战乱摧残的黎民百姓,反而仍延续其奢靡残酷的一贯统治,
甚至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并由此埋下了亡国的祸根。
秦始皇时期的暴政暴行已经使百姓达到民不聊生的悲惨境地,而到了秦二世时期,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以致“天下苦秦久矣”成为百姓最真实的心声,并由此拉开了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底层民众自主发起的反抗暴政的起义序幕。
公元前209年,贫民出身的陈涉在大泽乡率先吹响了起义的号角,短短三个月间,革命的烈火即燃遍大河上下、长江南北。此后,起义军的队伍不断壮大,军事实力尤为强盛,
仅用三年时间便终结了持续十五年而不可一世的秦帝国。
然而,天下并没有随着暴秦的灭亡而就此安定下来。在这场声势浩大的灭秦起义战中。而
这一纷乱的局面共持续了五年之久的楚汉战争,历史才重新走上了统一的道路。
楚汉战争时期,
韩信以一介布衣受命为汉之大将军
,而后在短短五年间,他一路破三秦,擒魏、取代、破赵,降燕,平齐,并在垓下指挥全军彻底消灭项羽,
大大缩短了刘邦统一天下的进程。
韩信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和以此立下的辉煌战绩,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无人能出其右,
是我国军事史上当之无愧的兵仙。
然而,
在他的身上也同样体现出农民阶级贪恋名利、目光短浅等无法克服的阶级局限。
公元前203年,韩信举兵击齐,但是大军尚未渡过黄河,齐国已在辩士郦食其的游说下同意归汉,并全面解除了战备警戒,日日大摆宴席以款待郦生。韩信得知此事后,本欲停止行动,但最终却在辩士蒯通以利劝说下依然挥师东进,大举进攻齐地,
以致郦食其惨遭烹杀。
韩信攻齐虽然是奉刘邦之命,但是在郦生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方式已然劝降齐国的情况下,韩信却为了争功仍然选择向齐国发动武力征伐,主动将“盟友”推向敌人的怀抱,甚至置同僚的生死于不顾,
足见其目光短浅、唯利是图之本性。
可以说,在秦末汉初的风云年代,正是这些平民将军对秦朝残暴统治的英勇反抗,
才加速了历史发展的进程
。而除了对个人眼前利益的极度贪恋,社会底层的出身经历又使得这一时期的将军大多
具有粗鲁直率、憨厚刚直、重情重义等性格特征
,如项羽、周勃、樊哙等,显示出迥异于其他时代的英雄风采。
第四节奉法遵职的谦卑之臣
公元前202年,汉王刘邦登基称帝,
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第二个大一统的封建专制帝国——西汉王朝,历史再次走向了统一。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生活于西汉时期的将军共计77人。其中,有具体事迹可查的共37人,而
活动于汉武帝时期的将军就多达24人
,占到总人数的65%,是司马迁重点描写的对象。
生活于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鼎盛时期的统一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这些将军,他们在强大的君权面前,突出地表现出对皇权的强烈依赖,他们既是叱咤风云的战场枭将,
同时也是大时代背景下奉法遵职的谦卑之臣。
公元前135年,匈奴向汉朝请求和亲。对此,大行王恢认为与匈奴和亲向来维持不了几年,故力主出兵征讨。而
韩安国则从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和亲政策
,并得到多数大臣的支持。
然而,已经同意与匈奴和亲的武帝在第二年便采纳了王恢的计策,在战略要地马邑发动了汉朝反击匈奴的第一战。此后,
武力征伐逐渐取代了延续七十余年的和亲、妥协政策,成为汉朝处理匈奴问题的主要手段。
而在这一转变中,一贯坚持和亲政策的韩安国,在武帝决定发动反击战后便不再坚持自己的主张,而是迎合武帝的决策,甚至以汉军主将的身份率军征伐匈奴。此次战争以汉军徒劳无功而收场,然而对于这一结果韩安国也未发表任何言论。
此后,他又多次受命为将率军征讨匈奴,直至生命终结。在对待匈奴一事上,韩安国由起初的坚持和亲,到后来的多次受命领军征伐,在如此迥异的前后态度对比中,
足见其身处君主专制统治背景下奉法遵职的臣子形象。
以武帝时期的大臣公孙弘、郑当时、张汤等人为例指出,这些大臣对专制君主的恭顺与敬畏,更加赢得了天子的荣宠且保善终,武帝一朝之重臣,无一不是以醇谨、阿主得宠。
此后,随着
“家天下”
的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强化,我们很难再见到诸如司马穰苴、孙武、周亚夫这样坚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诏”等为将原则,甚至不惜以生命加以捍卫的将军,而
武帝时期奉法遵职的谦卑臣子也就成为生活于这一政体下人臣的缩影。
小结
《史记》中的将军形象类型丰富、各具风采。长期身处复杂而残酷的战争一线,又使他们
形成独特而鲜明的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