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百姓都渴望生在皇家,那就拥有享之不尽的荣华富贵了。说起唐朝的建立人们都会联想到李世民,但其父亲李渊的功劳更不可忽视,他称霸天下的野心极大,把他4个儿子的名字连起来读就明白了。
作为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的心思究竟有多缜密呢?
01中国名字寓意丰富,四子之名连读暗藏玄机
中国人的名字通常都寄予了父母无限的期望,各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常见名”。
比如新中国时期,人们热衷起带有“建国”“国庆”“建军”之类的爱国名;随着经济发展,名字中带“丽”“君”“磊”的较为常见;发展至今,“梓”“馨”“轩”等梦幻名遍布周遭......
古人更加重视名字带来的“能量”,而李渊就会把这种能量赋予孩子名字上,他最宠爱的四个孩子就是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
接着咱们来看看各个儿子名字中的“玄机”。
大儿子李建成出生在杨广谋求上位之际,作为嫡长子,其可谓备受重视。李渊为其取名“建成”蕴含着“建功立业,功成名就”的意思,亦侧面表达着自己的壮志雄心。
彼时的李渊也在蓄积自身力量,为将来篡位做好准备。
次子李世民的名字,顾名思义即“济世安民”。李世民出生时正逢李渊得罪杨广而暂居老家期间,这时候的李渊还未获得夺权机会,觉得自己明哲保身最重要,二儿子的名字也如此应运而生。
他虽然暂无机会推翻隋朝,可已经表现出建国后的治理措施,即想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精明的他清楚唯有笼络民心才能团结群众巩固统治。
第三个儿子叫李玄霸,有着“天地玄黄,争霸天下”的意图,使得李渊的野心愈发外露,彼时彼刻他有着争夺帝位的决心,希望自己和儿子都能成为天下霸主。
四子“李元吉”这个名字较之哥哥们就简单平和多了,它代表着“吉祥如意,大吉洪福”之意,是李渊为自己和儿子在添福纳吉呢,也体现着李渊希望建国后能一切随愿的心思。
我们将四子的名字按顺序观之,即“建国、安民、夺帝、大吉”!这不正是李渊一步步谋划的计策吗?称王之心显而易见。
02出身显赫的李渊在官场如鱼得水,欲聚势力对抗杨坚
其实李渊的进阶之路亦是时局动荡下的必然举措,也离不开他高贵的出身背景。
出生于世家大族的李渊,其祖父是西魏“八柱国”之一的李虎,母亲则是隋文帝皇后独孤氏的亲姐妹。
可以说随便指他哪一个亲人亲戚都和隋皇室脱不了关系,而年仅7岁的李渊也早早继承了父亲唐国公的爵位。
家世显赫的李渊当然从小就过着舒适的贵族生活,也得到了极好的教育。
李渊也不负家族所托,成长为一个文武双全之人,因为表现出色,他很快就入朝当了官。
同时期的杨坚还是辅政大臣,不过位高权重的他在朝廷中很是“吃得开”,文武百官对其也是尊敬有加。
在如此深厚背景下,眼见时机成熟的杨坚推翻当朝皇帝而自个当起了统治者,建立起了隋朝。
与杨坚关系甚好的李渊也因此受益,成为拥有强大实权的禁军统领。
李渊凭借着聪慧才智和游刃有余的社交手段在官场穿梭打点,使自己的势力愈发强盛起来。
但隋炀帝杨坚见此场景可不乐意了,于是在疏远李渊之际还变着法子打压李渊。
隋炀帝的做法令李渊非常不满且愤怒:我本一心一意为朝廷付出,你却像防小人一样防着我......
加上当时的隋朝末年,由于暴政致使农民起义频发,也让李渊意识到是时候“揭竿而起”建立李家王朝了!
为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实力,李渊当起了“两面派”:一方面假借镇压农民起义而留守在太原,另一方面暗中向各地招募士兵。
彼时,李渊“关陇贵族”的身份给予了自身极大的帮助,因为有了这层资源实力,反隋之人均愿意投靠于他,故而他在短时间内就聚集了大帮人马来起兵。
03李渊推翻隋朝建立大唐帝国,岂料儿子们为皇权反目
公元617年,李渊同儿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起兵推翻了隋炀帝的统治,自此建立起唐朝。
有了隋朝暴政的经验教训在前,李渊自然想用“仁”治天下安民心,他废除了隋炀帝的苛捐杂税等,使建国初期的百姓们终于松了一口气而能休养生息起来。
遗憾的是李渊几个儿子可以同患难却不可同富贵。
“玄武门事变”中李建成、李元吉被李世民所杀,至于三子李玄霸则未能见到这场血腥屠杀,因为他早在16岁时就去世了,甚至没有机会跟随李渊上战场......
面对手足相残争夺皇位的李渊想必心中一定是懊恼不已:我给你们取了个好名字却未料到是这样内斗的结果。
其实对于这场争夺战,李渊作为一个父亲,也要负起很大的责任。
明明拥有立谁为皇帝的决策权,可他并没有当机立断指定谁,这就使得三子的争斗愈发激烈开来直至玄武门惨剧的发生。
或许是李渊对儿子们都极为疼爱,舍一不可;也或许他只想“眼不见为净”......可终究没想到自己会被李世民软禁且任由他杀了兄弟!李渊为之起名欲夺权的愿望是实现了,可代价亦极为惨痛!
好在夺去皇位的李世民虽非一个好兄弟,却是个好皇帝,他让大唐进入了最为繁盛的时期,使“贞观之治”名垂千史......
结语
李渊夺权的野心早暗藏于给儿子们取名之中,隋朝暴政和杨坚猜忌不过给了他一个契机罢了。尽管趁势上位有些不光彩,但不得不承认他是在为国家百姓谋实事做贡献,亦极大地改善了彼时的社会困境。
后人提起唐朝自然而然想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进而提及唐太宗李世民和唐玄宗李隆基,很少提到开国初期的李渊。
实际上,正是因为由李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才能使子孙愈发安心地统治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