凋零的王城——邺城:为何单单辉煌于魏晋南北朝?原来根源在这里
迪丽瓦拉
2024-11-01 13:37:56
0

原标题:凋零的王城——邺城:为何单单辉煌于魏晋南北朝?原来根源在这里

我是唐迪,一名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畅谈古今,探讨世界大势。君子一生只为学习、交友!

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政治中心之一是邺城。邺城位于今河北省临漳县漳河北岸,距安阳殷墟约20公里,是以殷墟为代表的安阳古都的组成部分。叶城的崛起有着深刻的历史地理背景和政治经济原因。它是首都回归中原、中原核心区重新崛起的象征。

一、叶城重新崛起的原因

首先,邺城的崛起是古都安阳的合理发展和复兴。

以安阳殷墟为代表的古都群,建都历史悠久。它早在夏商时期就形成了中原核心地区的重要一极,代表了黄河时代都城开发的辉煌成就。安阳都城的发展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商王何嘉。 “何应甲曾住于此”,其子祖毅也曾住于此。张衡《西京赋》云:“殷人屡迁,初八次,末五次。生时记耿,不常回故里。”盘庚即位后,又迁居殷国。

一般认为,项朝位于安阳以东的内黄县,殷为安阳殷墟。据《竹书纪年》记载:“自盘庚迁殷至周灭,二百七十三年,都未迁。”殷墟作为殷商晚期的政治文化中心,集中代表了商代的文化发展。最高成就。无论从出土文物、建筑基础,还是文献记载来看,殷墟应该是中国第一座长久存在的王都。

离殷墟不远的洹北商城,被认为是又一个商代都城。虽然目前无法确定北上城与安阳殷墟的关系,但它无疑是以安阳为代表的古都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安阳殷墟为中心,南至朝歌,北至邯郸的广大地区,构成了殷商的“千里王姬”地区。王姬之内,京城与王府别馆相对。这就是商朝的“大邑商”,或者说“中商”,也就是王朝的政治经济。

殷墟的都城地位虽然最终被冯、郝、洛阳所取代,但它的历史影响还在,良好的区位条件还在,华北平原中心的地位还在。当合适的机会到来时,它必然会重新成为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东汉末年的封建割据和南北朝时期的王朝分裂,为邺城的崛起提供了适宜的机遇。东汉献帝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击败袁绍后建邺城,被魏公接纳。邺城成为统治中国北方一代的王都。

从曹操成为冀州牧开始居住邺城,直到司马氏继承魏国建立晋朝,曹魏政权经营邺城五十多年,并作为西晋的都城。 40多年来。公元334年赵士虎即位后,次年从相国迁都邺城。直到公元349年被冉闵灭,都城留在邺城达14年。公元350年,冉闵建国,国号魏,都城仍邺。公元352年,为钱燕所灭,仍定都邺城三年。公元357年,燕国从蓟迁都邺。公元370年,为前秦所灭,范建都邺十三年。十六国时期,邺城定都29年。公元554年,高欢继孝景帝,迁都邺,国号东魏。公元550年,北齐建立,定都邺城。公元577年,为北周所灭,北齐灭亡。邺城为北朝建都43年。

从曹操时代算起,邺城作为都城,历经魏晋南北朝长达120多年。邺城的位置虽然与殷墟不重合,但与项、殷墟、洹北商城在时间上接轨;它们在空间上接近,在行政隶属关系上具有继承关系。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以安阳为代表的古都群落发展的一个过程。

其次,叶城的崛起与关东大平原(华北平原)的北势及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密切相关。

叶城地处太行山东麓山前平原。发源于太行山麓的清河、棣河、洹水、漳水、固水等自西向东或自南向北流经这里,大部分河流均从叶城流出。它流向四周,有的汇入漳河,漳河下游汇入滹沱河,流入渤海。这为叶城的崛起提供了便利的水运条件。东汉末年,曹操修建白沟、李草运河,使邺城成为当时的水运中心。该船从叶城卸货,经漳水河,经李草运河,进入白沟。北可到达河北平原北端,南可到达河北平原北端。从黄河可以到达江淮。

后赵、北齐扩建邺城南北城池时,主要依靠这条水路运输建筑材料。水系的发展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灌溉便利。战国时期,西门豹、石奇先后担任邺陵,引漳水成渠,灌溉周围农田,使邺城地区成为良田。叶城西接太行,东接华北平原。太行山不仅是天然屏障,而且还有多处直通山西高原的峡谷和关隘,使邺城守得住,有了进退的基础。

当时的华北平原不仅是传统的农业区,而且地势低洼,湖泊沼泽密集,河流纵横,道路险峻。叶城地处太行山东麓与华北平原南北交通线上的咽喉要地。使邺城得以以河为据,控制南北。

对于邺城的情况,清代学者顾祖愚有过精辟的总结。他说:“夫掌鲁春辙国,臂指兴、洛,联络河阳,襟通魏,是险塞,自闭以来。”那么,董,应该是牟勉吧。”

叶城的地理环境和区位优势为其重新崛起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提供了客观条件。

而且,叶城的崛起是关东平原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叶城所在的太行山东麓山前平原与关东大平原相连。黄河冲积扇的肥沃土壤和众多河流湖泊提供的便利灌溉,为大平原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春秋时期以来,北方大平原(今河北平原)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到了西汉末年,这一带人口已相当密集,黄河下游两岸的平地已被开垦。河北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重要性开始上升。

到了东汉末年,河北的安危关系到王朝的兴衰。控制河北不仅拥有黄河下游富饶的平原,更重要的是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因此,有“得了冀州,就得了天下”之说。曹操占领了冀州,最终控制了整个中国北方。陆羽《冀州论》云:冀州是“天下最高之国。……上起东江,下起西江,北起南河,南接沂水,沃土千里,天地交汇之处,阴阳交汇之处,所谓神州也”。总之,西汉末年以来,冀州所在的关东平原北部的政治军事地位日益提高,成为华北的战略要地。

眼光敏锐的政治家开始将目光转向邺城所在的冀州,并由此形成了“欲治黄河流域,必先治河北;欲治河北,必先治冀州”的说法。要想控制冀州,就必须控制河北地方的权力中心。”因此,自东汉末年以来,“黄河流域的政权往往将叶城作为政治中心,以利于控制整个地区。黄河流域。

随着首都地位的确立,历届政府通过政治手段采取各种措施,使邺城逐渐成为黄河流域的经济文化中心。大河并没有时间去照顾关中政权,便选择了安阳(包括邺城)作为首都。

因为安阳是这一地区的经济和地理中心,军事上也有太行、张府可以依靠。有学者指出,邺城位于古关东地区的中心,背靠山西高原,有东、南、北三面。经济发达的黄淮海平原居高临下,具有战略地位。再加上叶城周围的灌溉效益和水陆交通条件,统治黄河流域东部的政权往往将首都定在叶城。可见,叶城的崛起不仅是叶城周边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且与整个关东平原的区域发展密切相关。

最后,曹魏集团对邺城的势力和管理的发展是邺城崛起的主要因素。

早在春秋时期,齐国就在此建城。这是邺城建城的开始。自汉武帝在邺城设立冀州刺史署以来,邺城就成为关东平原北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汉末年,袁绍取代韩馥成为冀州牧后,出于夺取天下的政治需要,开始对邺城进行一系列的修缮和建设,并不断对邺城进行修缮和建设。扩大叶城的规模,将力量聚集在叶城,使得叶城的周边地区成为了经济和军事实力最强的区域。所谓“百万兵,十年粮养”,是对叶城实力的隐喻,极大地巩固和加强了叶城作为区域政治中心的地位。但袁绍最终缺乏战略眼光,没有听从谋士巨术的建议,“迎君定宫于邺都”,即迎汉帝入邺,“守住邺都”。皇帝麾下指挥诸侯”,最终被曹操击败。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攻克邺城。次年,冀州平定。任冀州牧,仍驻邺。曹操取得冀州后,有意将势力范围中心的冀州邺城建为都城,大力经营,以提高其政治、经济、文化地位。

发展以邺城为中心的水运体系,是曹操治理邺城的重要举措。早在曹操攻打邺时,出于军事需要,他就开凿了白沟这一贯穿河北平原南北的水运通道,“以遏制岐江流入白沟”。白沟的开挖对叶城水运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此后,叶城周边相继修建了天井堰、李草运河、平卢运河、泉州运河、新河等水利工程。这不仅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连接了河北平原的自然水系,便利了水运。运输。

叶城的运河船从漳水、李草运河、白沟、平陆运河、泉州运河、新河向北至河北平原北端下游,向南从黄河至江淮,从而为叶城关东长城奠定了基础。平原南北水运枢纽的地位。

二、邺城的兴衰

以邺为中心扩大王集土地,丰富邺城人口,繁荣邺城经济,是曹操治理邺城的战略举措。

邺原为魏郡郡、冀州牧所在地。为了坚固都城,曹操将汤阴、朝歌、临澧、卫国、敦丘、东武阳、法前等十四县与周边县割裂。隶属于魏县,加上魏县原来的十五个县,总共有二十九个县,使邺城成为冀州最大的都城,王集的范围扩大到半径数百公里。

曹操初占领邺城时,邺城的人口数量与其作为地区政治、军事、经济中心的地位不相称。为了维持邺城充足的人力,曹魏政权实行移民政策,鼓励移民到邺城。曹魏时代,邺城居民数量达到20万,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曹魏政权所在地形成的消费市场,使得邺城很快成为了当时中国北方的商业中心,曹操最终得以凭借大平原的财富和军事实力。建安十三年,曹操自立为相,郡属魏国,正式定都邺城。

“魏国设宰相,群臣,府邸数百间,皆与汉初诸侯王制度相似。”同年,在邺建韦社稷祠,任尚书、尚书、六侍郎。二十一年,被封为晋魏王。二十二年,命王立皇旗,出入时守护。从此,汉朝名义上的都城在徐,但实际的政治中心是曹魏政权所在地邺城。叶城作为黄河流域政治中心的地位全面确立。

黄初元年(220年),曹丕代汉称帝。为了适应北方统一后政局发展的需要,力争王朝正统,加强对关中、陇西乃至整个华北地区的统治,遂迁都洛阳。次年。又因邺为“王业之基”,故与长安、洛阳、徐、淮并称五都。邺城地位虽然下降,但作为曹魏政权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之一,在政治上仍然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正是由于邺城所在地区悠久的都城传统、发达的农业经济、优越的地理环境以及曹魏政权的大力管理,邺城才成为华北乃至黄河下游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魏晋南北朝时期为河流平原。曹魏政权定都邺城后,石勒、石虎的后赵政权,冉闵的冉魏政权,慕容氏的前燕政权,以及分裂后的东魏、北齐政权北魏均以邺城为都城。

西晋灭亡后,中国北方进入长期混战割据的十六国时期。石勒初,桀人,后赵政权(319349)的创建者,前赵(汉)政权将领,以相国(今河北邢台)为根据地,山东、河北等地。刘繇夺取汉国政权,迁都长安,国号赵(前赵)。公元319年,石勒又自称大单于、赵王,建立赵国,定都襄国。公元329年,钱国被灭。赵国随后占领了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公元333年,石勒去世,太子石弘即位。

公元334年,石虎废黜石弘,自立为帝。公元335年,迁都叶城,再度成为华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石虎时期,“邺城宫室兴盛,建寺院四十余所,营长安、洛阳两宫,着书者四十万余人”。石虎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工程,在曹魏邺城的基础上修建了宫殿和园林,修建了数十座大大小小的楼阁,一时间非常繁荣。成汉使者来访,曰:“据说邺城人民富裕,宫殿金碧辉煌。”北魏郦道元也说:邺城“砖砌,一层数百级,诸宫门角皆饰亭阁,屋顶层层凹凸,飞檐吹云,蓝色和绿色的图片,以及带有光元素的颜色。”鼎盛时,行六十、七十里至邺,远可见拈亭,宛若仙境。”后赵政权还实行移民政策,迁徙四方人士。多次北上至邺城地区,估计当时邺城的人口在50万左右,可见邺城是当时黄河城最繁华的都城。

公元349年,石虎去世,诸侯争夺王位,互相残杀。韩冉闵趁机灭掉后赵,建立冉魏政权,定都仍在邺城。冉魏政权只维持了三年,就被钱彦所灭。

慕容氏灭掉冉魏后,称帝为炎帝,占领了今中原的河南、河北、山西、山东广大地区。他与关中的伏秦政权并肩作战,平分黄河流域。前燕国初建都为蓟城(今北京),后迁至邺城。在后赵邺城的基础上,修建宫殿,恢复铜鸟塔。自公元357年迁至邺,到公元370年被前秦所灭。前燕定都邺,共十四年。

同年,高欢拥立孝景帝,迁都邺城。迁都邺城后的魏朝,史称东魏。长安宇文泰毒死孝武帝后,拥立袁宝驹为帝(西魏文帝),建立西魏政权。北魏政权随后分为东魏和西魏。东魏天平二年(535年),高欢在曹魏邺城南筑新城,称延安城。还派人拆掉洛阳宫殿楼阁的木材,运到邺城。新建成的延安城布局合理,规划整齐。 “其制与洛阳相似”,“其规模胜过曹魏,其奢华胜过后赵”。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欢之子高洋废孝景帝,自立北齐,定都邺城。

(正文结束)

如果您对历史领域还有其他话题或看法,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我会尽快回复。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唐...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极为杰出的明君之一,他开创的贞观之治不仅奠定了大唐的盛世基础,还使得国家在政...
原创 清... 宁古塔,这个在宫廷剧和朝代剧中常常被提到的地方,往往与犯有重罪但尚未判处死刑的人联系在一起。那些犯了...
原创 军... 在1958年,南京军区召开了一次扩大会,会议的主题是“反教条”,总政治部副主任刘志坚对此次大会进行了...
原创 东... 1、起源 东哥特人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他们是日耳曼人的一个分支。最初,东哥特人定居...
原创 三... 从小到大,我们在二三十年的岁月中,曾经是那些充满理想与激情、敢于挑战一切的热血青年,胸怀大志,立志要...
原创 董... 最是无情帝王家,这句广为流传的诗句常常让人感叹帝王之家的冷酷无情,然而事实上,也有一些皇帝以深情著称...
原创 “... 在阅读此文之前,诚挚邀请您点击“关注”,不仅方便您参与讨论和分享,还能带给您与众不同的参与感,感谢您...
原创 周... 周幽王在烽火台上举起了烽火,意图召集各路诸侯前来支援。然而,他的号令并没有引来任何兵马。最终,幽王被...
原创 司...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他被誉为‘中国史学之父’,这一点众所周知。而武则天,...
原创 吕... 在三国历史这盘大棋中,许多将领因其英勇事迹而名声显赫,但在众多知名的三国名将中,或许有些人物的光芒没...
原创 朱... 在历史的长河中,各个地区在同一时间内都经历着截然不同的事件。研究历史时,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看似毫无关...
原创 “... 帝王档案 姓名:爱新觉罗·胤禛 年号:雍正 在位:1722—1735 享年:58岁 庙...
原创 三... 《三国演义》自古以来便深受大众喜爱,尤其是其中各方谋士的智慧和策略,更让无数人叹为观止。许多人难以想...
原创 隋... 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三月,繁花绽放、如诗如画的江都(今江苏扬州)突然发生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宫廷政...
家族瑰宝传承:中华民国二年四川... 在四川巴中的一户温馨之家,焦先生珍藏着一枚极具历史韵味与家族情感的瑰宝 —— 中华民国二年四川造币厂...
原创 中... 感谢您耐心地阅读这篇文章,您的支持与鼓励正是我们不断创作的强大动力。接下来,就请让我们一同深入探讨这...
原创 三... #三国中刘备最恨这四人,曹操榜上有名,第一无可争议 在波澜壮阔的三国历史长河中,刘备作为蜀汉的开国...
原创 朱... 车裂之刑,俗称五马分尸,乃是中国古代最为残忍的刑罚之一。能够承受如此极刑的人极为稀少,那么,作为大明...
原创 【... 秦始皇陵毫无疑问是所有陵墓中最为神秘的存在。这座陵墓被称为秦始皇的地下宫殿,其规模宏大,相当于七十八...
原创 他... 科举考试曾是许多人实现飞黄腾达的希望,成为了许多普通人逆袭命运的途径。然而,当科举考试进入清朝末期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