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从满族游牧到康干盛世
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统治王朝,有着波澜壮阔的历史,经历了几场坎坷。清朝统治276年,经历了复兴、繁荣和衰落。最辉煌的时期是“康干时期”,使清朝进入了鼎盛的黄金时代。
清朝的前身是后金,是满族游牧民族。与元代蒙古有相似之处。然而,清朝建立之初,统治者就认识到需要自我反省,避免重蹈元朝的覆辙。他们作出英明决策,致力于提升执政文化和经验,引进汉族文化,实行“满汉一家”的政策。此举为清代农业的恢复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开启了“康干盛世”的模式。
“康干王朝”时期横跨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共计134年。这一时期实行大规模的改革,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使清朝迅速走向繁荣。康熙上台后,立即宣布结束“圈地”政策,将土地还给农民,并颁布“绝不增税以增加人口”的政策。这一政策刺激了农业生产和人口增长。同时,康熙还积极推动文化建设,重视儒学和礼法,建立南书房制度,亲自参拜孔庙,编辑出版了《康熙字典》和《康熙永年历》。他还对西方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积极吸收和运用。这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逐渐充实了国库。康熙晚年虽然面临着官俸不足、法律宽松等问题,导致官场腐败,但与建国初期相比,他的政治成就已经相当突出。
然而到了乾隆晚年,朝廷偏袒和珅,官员开始腐败,政治陷入极端,文狱盛行,六次下江南也消耗了大量国库财富。此外,闭关锁国导致国库负增长。到嘉庆即位时,国库仅剩6900万多两。虽然与其他时期相比仍然是一笔巨大的资产,但它标志着清朝政治的逐渐堕落,最终导致清朝的衰落和灭亡。
参考:
《清史稿》
《清代户部银行收支及库存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