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国内文化界引起了一场争论,主要的议题就是对于“日本鬼子”这个词语的使用上,有的人认为这个词语带有歧视成分,因此在公共场合使用时应该慎重。看到这个结果,我感觉非常痛心,曾几何时,我们的社会对这些基本的东西根本无须争论,因为这些不仅是爱国主义的表现,也是对历史的一种记忆。如果连这些基本的常识性的东西都能够引发争论,那只能说明国内的文化汉奸还真不少。近些年以来,类似于这样的现象在多个领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我们某些“知识分子”好像越来越注重自己的言辞和外在形象,在很多场合说话时都刻意的考虑到别人的感受,但是他们可曾记得我们的祖国在遭受侵略时的苦难历史?如果说被别人恶意打骂之后非但不还手,而且还能够笑脸相迎,我觉得这不是大度,而是一种奴性的表现。
在我看来,其实“日本鬼子”这个词并非单纯骂人的话,而是一种象征,是中国近代苦难史的一部分,是一种历史的记忆,有助于帮助全体国人牢记历史,不忘耻辱,能够唤起人们对历史的警觉。我们有些人则刻意混淆是非黑白,在他们的认知里,我们是文化大国,对待历史问题应该更为包容和理性,他们认为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来看待历史,避免使用可能带有贬义的词汇。在我看来,这些人不是真蠢就是发自内心的坏。其实不仅是现在,历史上一直都存在强权即真理的说法。我们能够看出,在这个世界上有不少弹丸小国,他们之所以敢于对我国出言不逊,但是却不敢对俄罗斯说三道四,就是认为我国是一个极具包容的国家。但是如果对于我们的敌人还搞谦虚,搞包容,这并不是大国风范,而是种奴性的心理。
对于这部分所谓的“知识分子”和学者,有一句话非常适合他们,那就是:跪得久了,都不知道如何站起来了。改革开放近几十年以来,我们做出的牺牲还不够多么?为了发展国家经济,我们不得已同日本建交,同日本做生意,不仅如此还让他们在我国建了大量的日本人学校,这些学校甚至不允许中国人靠近。为了能够体现出相互包容,甚至出现了中日教材互审这样极不合理的现象,能够不让人纳闷么?一个侵略他国的战败国家,还能要求战胜国把教材审定权交给他们?我不知道这件事是真是假,如果是真的,那问题真不小。日本人为什么不敢审美国的教材?为什么不敢审俄罗斯的教材?反而要审一个他曾经侵略过的国家的教材?什么意思?这是要从根本上抹去那段不堪的历史吗?
更让人觉得非常可笑的是,在我们的教材上居然能够出现日本鬼子兵背老人的图片,还被美其名曰“学雷锋做好事”,这简直也太讽刺了。如果没有大量的文化汉奸的存在,毒教材的事件能够形成么?我们要知道完成这样一件事并不是一个人两个人所能达到的目标,而是需要很多人,很多部门通力合作之后,经过层层严格审核之后才能最终投入使用了。我们不禁要问,设计的人是什么人?审核的人是哪些人?如此明目张胆的颠倒是非黑白的事情是如何造成的?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之下,国内出现不少的“精日分子”,有在言论上极度媚日的,有潜伏在国内的日方间谍,甚至还有为战犯亡魂祭拜的,这都说明了什么?
我们现在很多人打着自由、民主和人权的旗号,有的在车上涂上一些辱国的词语,有的在公共场合穿着战犯服装,还高喊这是个人自由;有的在某些平台上极尽舔狗之能事,时时处处表现出媚日的思想观念。甚至还有一些人吃着国家的饭,却干着侮辱国家的事情。可以说,这样的行为和思想观念绝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某些“文化人”的长期熏陶下慢慢养成的。2018年,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
“精日”是病,得治!
》。那篇文章都深入的分析了精日分子的两大症状:一是不遗余力为日本的错误和罪行“洗地”;二是我过得不好,你也别想舒坦。针对这些症状,人民日报也提出,要治疗这些病必须把严惩不贷和长期调理相结合。现在看一看,连日本鬼子这个词语的使用,很多人心里也不舒服了,看样子整治的力度还不够大,他们还没有感觉到痛。
其实面对这个争议,我感觉非常的可笑,建国以来喊了几十年都没有人觉得不妥,但是居然到现在反而成为一些不宜使用的词语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可以说,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非常明确的信号,也充分说明在某些“知识分子”的眼中,他们对日本这个国家有了重新的认识,他们已经忘记了历史,他们想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象某些人或者某些群体示好,就比如前期刘洁老师禁止学生使用大日本帝国这样的词语,却引起个别家长举报,怕伤害了中日友好关系一样。可以说,中日关系怎么样,需要不需要友好,是由国家根据具体国际形势来定,还用不这些人来操心,这只是说明这些人对日本是有感情的,而且感情很深,见不得国人批评日本而已。
我其实一直非常纳闷,其实像我们80后左右的人,一度曾经受到过日本文化影响很深,从动漫到电视电影,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电器和日常用品,我们都曾经受到日本文化的影响,但是却很少会被洗脑。而现代出现的精日群体分为两类人,一类是年轻人;一类是年龄较大的人。真是让人奇怪,后来我想了一下,大概是这样的问题。某些年龄大的人或许是以前家庭生活条件较好,建国之后被打倒的那一批人中间的后人;而很多年轻人则是被现代不良文化影响之下的。而我们80后一代人受到的是最简单的教育,那时候没有毒教材,没有受到现代发达网络文化的侵蚀,所以才保持着良好的价值观念吧。
通过对日本鬼子这个词语的争论,我们也可以看出当前社会之中一些思维观念的碰撞,不仅反映了人们对历史、民族情感和言论自由的关切,也深刻反映了我国文化领域的分化。有的人说要以包容理性的态度来看待这一用词,我坚决不认同。我也敬告他们:不要试图是模糊的方式来处理,更不要期待用混淆是非的方式来掩盖历史,做人还是应该具备自己的原则,在大事大非的问题必须坚定自己的立场,我就是要喊他们小日本,或者是小日本鬼子,敢爱敢恨,这才是一名中国人所应该具备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