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可以说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自那以后,中国成了西方列强们都想咬一口的肥肉。而时势造就英勇人物,在这一时期,我国出现了无数的爱国志士,他们都在不同的领域大发异彩,为挽救中国危亡而奋斗。
在这些人中,有许多人的事迹我们都耳熟能详,例如鲁迅先生。然而,这样一位以笔为矛的斗士,曾经却斥责了另一位同样的作家。陆士谔作为一位名医自然医术高明,但他最终却和鲁迅一样,放弃了医学转而去写作。
他曾在作品中畅想,百年后的中国是何模样,甚至预言了未来中国的发展。但鲁迅却怒斥他胡说八道。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名医陆士谔
陆士谔出生于晚清时期,名守先,士谔是他的号。他家学渊博,从小就读过不少书,后来,他又继承了他祖父的衣钵开始学医。
在他十七岁时,就开始跟随清代名医学习,十年后他出师开始四处行医。陆士谔的医术十分高明,还曾获得过上海十大名医的称号,不仅如此,他还十分热爱写作。
陆士谔曾在行医途中,还曾以沁梅子的笔名,发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说《精禽填海记》。在此后的岁月里,他一边行医一边写作,作品的写作范围也非常广,从医学类到古代神话,再到幻想小说等都有所涉猎。
他写作十分高产,直到六十六岁去世时,他的作品一共有一百多部。其中最多的题材是医学类型,但他最出名的作品还是《新中国》与《新上海》。
其中《新上海》这本书可以说是,揭露那个时代上海的种种丑恶现象,是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刻批判的作品。
而《新中国》就与之相反,它的内容更积极且充满幻想色彩。陆士谔在这本书中表现出的是,他对中国未来的美好期望,并由此展开他想象中的未来景象。同时,这本书也算是他对近代中国现状的讽刺和不满。
《新中国》的预言
《新中国》这本书,是陆士谔32岁的作品,又叫《立宪四十年后之中国》。这本小说有些类似穿越小说,他全文以主人公陆云翔的视角来写,以梦境作为通向未来的隧道,使得小说看起来别出心裁。
这本小说除了拥有特别的视角外,它的内容更是令人啧啧称奇。主人公陆云翔梦中的上海,是一个繁荣发达的城市。地铁贯穿于整个城市的每个街道,破旧的矮房也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整洁的洋房,飞车在天空上穿梭着。
而那时的人们,生活环境和条件也大有不同,连洗浴都有新式科技,不用水,只用汽就可以了。除此之外,还有通光避雨的街道、能在水上自由行走的新式鞋子等等。
而在书中最突出的描写,无疑就是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了。而现实中第一次世博会,是在1851年由英国举办的,这一活动本质上是英国在向世界,展示自己国家的强大和其作为世界工业中心的地位。
当时的中国也受到了邀请,我们展示的物品也的确美轮美奂,技艺非常。但是却都是由传统工艺制成,没能跟上世界工业的潮流,而书中的世博会就不同了。
预言的应验
书中描写的世博会,在中国上海举行。为了这一盛会的举办,上海在海面上建造了一座大桥,从黄埔直接连接到对岸的浦东等。书中的这些描写,对于陆云翔来说只是一场梦而已。
但作品结尾,主人公却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不要再说是梦了,到那个时候说不定真有这样的景象呢。而百余年过去了,书中所描述的“新中国”,竟然真的应验了!
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方是中国,举办的地点也正是上海,这一时间距离陆士谔所写书的时间也刚好一百年。而书中所描述的跨海大桥,也在2005年正式通车运营。
然而那时的鲁迅,对近代中国社会的现实极度不满,他认为民众只有唤醒麻木的思想后,才能谈的上拯救中国,他的作品也大多以辛辣的笔触去讽刺。
因此,当他看到陆士谔通篇充满幻想和憧憬的作品后很是不屑,甚至出言嘲讽。毕竟人不能只活在空想之中,而陆士谔当时的思想的确过于超前了。事实上,这不过是两人思想上的分歧而已,鲁迅先生着眼当下,陆士谔先生则展望未来!
无论当时鲁迅先生是何态度,我们如今都已经无法考证了,但有一点是确定的,这些伟人们殊归同途,都是为了中国的崛起在努力!
而所谓的书中内容应验,其实只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无论是如今随处可见的地铁,还是城市中的高楼大厦,都是顺应着科技发展,一步步建造出来的。
而我们今天走进了近代中国,也走近了这位著名的儒医陆士谔,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位作家和他的小说,更看到的是在屈辱的近代中国历史下,人民的渴望国家强大的呼声!
结语
《新中国》所展示的,正是那是后续处于混乱年代中,大家的迫切想要达到的美好生活。而这一切就如同火炬一样,由我们代代相传!近代的伟人们在他们所处的行业中,发挥自己的力量,用刀、用枪、用笔、用他们的血肉,为我们的国家带来新的希望和黎明。
那么接下来的这把火炬,就应该传到我们的手中,如今的我们应该带着前人的心血奋勇前行,承担着自己应尽的责任。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