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通常说任何事情不是非黑即白,还有其他各种灰色地带。长平之战是否真的如同一些史学家认为的那样,赵括能做到那样已经很不容易了?
在长平之战发生前,身负六国使命的苏秦被刺杀。张仪凭借一己之力,瓦解了苏秦合纵抗秦的防线,留下六国互相计较着各自的利益,失去了整体的大局观,此时秦国有了可乘之机,大举进攻赵国,其余五国做好了看戏的准备,殊不知今日赵国的下场就是明日其余五国的下场。只是那些洋洋自得的君主们并不在意赵国,他们只在乎眼前的领土与钱财。
长平之战打了3年之久,当时赵国大将廉颇的想法是慢慢耗,谁能耗到最后,谁就能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赵王也知道廉颇的这种想法没有错,但时间一长,赵国的国库必定会虚空,赵国也曾试图向其他国家借粮草,但都失败了。而此时,战士都在前方打仗,缺少年轻劳动力,农业生产能力必然会大打折扣。四十多万的人马在前线打仗,对于古代人口稀少的赵国来说,无异于是失去了国家中一大半的主要劳动力。再加上范雎的推波助澜,换下廉颇这名老将也就是迟早的问题罢了。
赵王希望速战速决,不要继续这样耗下去了。廉颇对此战没有必胜的决心,赵王和廉颇谁也不能说服对方。此时,恰好赵括出现了,他十分赞同赵王的观点,赵王也被他的口才折服,二人一拍即合,替换下来廉颇,赵括自己亲自上阵了。
赵括自幼通读百家兵法,文武双全,这放在现在绝对是青年才俊。但是他要干的事是统领四十万大军,与白起这样的战神、与秦国一群不要命的士兵们拼命。或许那时的赵括没有意识到这场战争会决定赵国的生死存亡。
身为主帅,赵括一到达战场后,就中了白起的计谋,损失了一小部分兵力。接着白起又派出不到三万的人马突袭了赵军的后方,阻断赵军后路。再派出五千骑兵将赵军的主力割裂成孤立的两部分,更要命的是还断了赵军的粮道。其后,赵军也展开了长达四十六天的奋战,最后被白起用几乎同等的兵力斩杀了40余万人,也成就了战国史上的一段神话。年级轻轻的赵括也战死沙场,被后人以“纸上谈兵”耻笑了上千年。
秦赵对战两年之久,赵国都鲜有溃败。对于秦国的诈败,赵括一上阵就深信不疑,可见对于自己的预估挺高。粮道被截断后,不是主动出击,而是等待救援,最后军中出现了人吃人的局面,而赵军也只能坐以待毙,失去了反抗的良机,可以说是典型的书生思维了。
当然,长平之战的失败确实不完全是赵括的原因,但是并不等于他就是一个优秀的将领,口才与文采等他方面的优秀也不能掩盖他指挥的失败,这几者都不能划上等号,人格上的优秀不能掩盖工作中的重大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