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满人入关,开始了自己在中原地区上的封建化统治,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对于清朝的功过得失,历来人们褒贬不一,有人确信清朝对于边疆的稳固起到重要作用,当然也有人归责与近代的落伍与清朝末年的荒诞理政有关,当然还有人借民族问题来发挥清朝问题。总之,清朝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当然这也与它保留下来的大量史料有密切关系。
清朝共历12帝(努尔哈赤、皇太极包括在内),纵观清朝历史,我们发现它有一个优于前朝的特点就是没有出现所谓的宦官专权现象,这与它设置的内务府有很大关联。没有宦官势力的干扰,加上清朝前期的皇帝大多能够明修己身,同时强化专制,皇权极度膨胀,皇帝的权力达到了历史上的巅峰,皇帝也会有更多的权力直接去处理国家的问题,这对于一定时期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因而也就促使了康乾盛世的出现。
作为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康熙皇帝历来以明君的形象而被史家渲染。爱新觉罗玄烨,清朝的第四位皇帝,8岁登基,14岁擒鳌拜后亲政,造就少年天子的英气。康熙皇帝的一生,是在为清朝的盛世打基础的,他平三藩,三征噶尔丹,联络蒙古,甚至于将台湾纳入清朝的版图,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一位皇帝的英气与才干。他为清朝的盛世到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相信,英雄的诞生绝非偶然,当时的欧洲法国皇帝路易十四、俄国皇帝彼得大帝,作为与康熙同时代的人物,可能冥冥之中有种定数。
但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天下公共主的康熙自然也是如此。据《清史稿灾异志》记载,康熙时期几乎年年发生大饥荒,“人食树皮”、“立人市鬻子女”“父子相食”“人相食”之类的记载不绝如缕,人吃人的现象更是远超历代,这当然与我们所了解的康乾盛世时不符合的。一次发生旱灾,大臣打报告请求祈雨。康熙皇帝是怎么回答的呢?他说:“尔汉人,一日三餐,夜又饮酒。朕一日两餐,当年出师塞外,日食一餐。今十四阿哥领兵在外亦如此,尔汉人若能如此,则一日之食,可足两食,奈何其不然也”。康熙皇帝的意思很明显的意思就是责怪汉人吃得太多。
上面的场景让我们不禁想到了晋朝时期的晋惠帝,当时的百姓生活艰苦,连最普通的食物都吃不上,而作为皇帝的晋惠帝听到大臣的奏报,竟然反问道:“他们吃不了菜为什么不吃肉呢?”只能说被他的天真与无邪打败,生活在皇宫之中的惠帝,也许不了解普通民众的生活,以为百姓会像他一样肉食已经吃到厌烦,殊不知他们早已是水深火热,哪里有肉让他们吃。而作为皇帝的康熙皇帝也是没有人们生活的实况,发出这样的责备,只能说是实践才能出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