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旦的父亲叫王祜,在宋太祖时期就有传言要当宰相,可后来因为直言不讳得罪了赵匡胤,不但宰相没当上,反而被贬了官,撵到华州安置。好多人都为王祜鸣不平,王祜却笑着说:“没关系,我虽然没当成宰相,我儿子二郎一定能当上!”二郎就是王旦。
宋真宗赵恒时期,王旦果然担任宰相之职,位高权重。但他却时常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处理任何一件事都十分谨慎小心、细致周到。赵恒对王旦十分器重,因此长期让他担任宰相,国家大小事情都特别放心地交付给他办。
当时朝廷还有另外一位著名的大臣——寇准。寇准刚直忠正,也是皇帝身边的左右手。两人是同年的进士,但寇准见王旦官职在自己之上,心里就有点不大服气,老觉得自己有点屈才。所以他在见到皇帝的时候,老是说王旦的坏话。而王旦却认为寇准忠心耿耿、才能卓越,足堪担当重任。因此,每次在皇帝面前,王旦都专门称赞寇准的优点,认为他是一个值得众人学习的榜样,并多次推荐他接替自己担任宰相。
宋真宗非常惊讶,有一次,他在和王旦两人私下交谈的时候,就问道:“你经常称赞寇准的优点,而寇准却多次攻击你的缺点,难道你就不生他的气吗?”
王旦听了,微微一笑,说道:“我在相位已经这么久了,缺失一定很多。但因职位较高,一般大臣都不敢指出我的缺点,而寇准独能直陈我的不足,可见他是如何的忠贞直率,这也是臣下看重他的原因。有这样的大臣,既是国家之福,也是我的良师益友啊!”
宋真宗听了,不禁开怀大笑,说道:“人们都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我看你就是这样一个宰相啊!”
由于王旦的鼎力推荐,王旦病逝之后不久,真宗果然任命寇准为宰相。
王旦一生忠正清廉,而且度量之大,实在少见。据说,平常在家里,家人从来没有见过他发脾气。有一次家人想要考验他是不是真正涵养好,就在他的肉羹汤里撒了一些脏东西。王旦看了也不生气,他就只吃饭,不喝汤,也不讲一句话。旁人就问他为什么不喝汤,他就说:“我偶然有点不喜欢吃肉。”
家人还不甘心,就又在他饭里头给弄了些脏东西,王旦就说:“我今天连饭也不喜欢吃了,是不是可以另外做点粥?”家里人无不为他的涵养和宽容大度而佩服得五体投地。
但就是这样一位大肚量的宰相,也有不能通融的时候。王旦不但能知人之贤,也能察人之奸。王钦若为人奸邪险伪,善于迎合皇帝,是当时臭名昭著的“五鬼”之一。但真宗赵恒受到王钦若的蒙蔽,准备任命他担任宰相,王旦义正词严地说:“根据我朝的惯例,南方人是不能当宰相的!虽说当宰相只要贤能就可以,不必要管他是什么地方的人,但关键是必须贤能啊!我身为宰相,不敢压抑阻挡人才,可这是大家的公论啊!”
宋真宗没有办法,只好打消了这个念头。王旦死后,王钦若还是被赵恒任命为宰相,小人一旦得志,其奸邪害政立刻显露出来。王钦若对人说:“因为王旦这个庸碌的老家伙,害得我晚了十年做宰相啊!”
但王旦也不是什么时候都能坚持原则的。比如公元1008年,宋真宗赵恒在王钦若等人的撺掇下,想到泰山去封禅。宰相王旦坚决反对,因为他觉得赵恒的功绩远没有达到封禅的程度。
赵恒也不依势压人,而是攻心为上。于是一天就请王旦喝酒,皇家的酒都是御酒,当然是好酒,王旦喝得既高兴又恋恋不舍,说道:“陛下您的酒太好喝了!”赵恒就等王旦这句话呢,马上接茬说道:“这酒好极了,我送你一坛子酒带回家,和你的老婆孩子一起喝吧!”
王旦受宠若惊,连忙谢主隆恩。没想到回去后打开一看,一坛子全部是大个儿的珍珠。王旦也是一个政治老手,很懂得这些权术,心里顿时明白了,这是皇帝为了不让自己反对封禅而给自己行的贿啊!第二天上朝时,他果然就一言不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