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大学生的起薪首次出现负增长,这可不是个小新闻!曾几何时,大家都认为只要有文凭,就能顺利找到一份好工作,然而如今的现实却让人感到无比失落。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学历贬值的现象?是人才市场饱和,还是经济环境的变化?将带你深入探讨这一现象背后的真相,看看那些顶尖高校的毕业生也为何面临这样的困境。
1995年,日本的大学生起薪出现了30年来的首次负增长,这个消息对于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极大的震动,因为人们长期以来对于学历和大学文凭的认知一直停留在一个印象上,那就是越高越好,只要你有了足够的学历,就一定能够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同时也就有了实现自己理想和抱负的机会。
但是现实情况告诉我们,即便是那些顶尖的211、985工程大学的毕业生,也不见得能够如愿以偿,顺利找到满意的工作,更不用说普通院校的学生了。
学历不再起到应有的作用,已经是社会舆论达成的共识,人们开始探讨的是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并且提出应对的解决办法。
有舆论认为,这是大学生人数过多,导致人才市场饱和的结果,从80年代末开始,日本就迎来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当时确实出于人才储备不足的考虑。
同时也受到亚洲邻国高速经济发展的影响,为了赶上时代的步伐,当局当时做出了让人理解的决策。
然而事与愿违,随着90年代经济泡沫的破灭,大量企业破产,裁员潮席卷全国,原本对外宣称“用人制度革新,放开校园招聘”的企业也收回了诺言,参与校招的名额锐减。
许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被迫选择了实习生的身份进入企业,而实习的薪资甚至有时候是非常低微甚至没有报酬。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大学生起薪出现负增长并不奇怪,但是对于当事人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的打击。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是学历贬值造成的,但这并非指的是大学生所获得的文凭真的在数量上缩水,而是表明社会对于大学这种学历教育已经不再看重,从而文凭也随之贬值。
这个现象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同样存在,在欧美国家已经有不少大学生毕业后选择放弃找工作创业了。
而亚洲国家,尤其是那些传统上非常重视学历教育的国家所出现的问题就更加严重了。
如果说日本的大学生起薪负增长是30年来的首次,那么韩国和东方大国此前就已经出现过这样的情况,高等学府的毕业生似乎越来越不受用人单位欢迎。
但是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即便是这样一种情况,在日本发生之后也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和缓解,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演愈烈。
2005年日本出台了大学法人化改革方案,在很大程度上放开了高校收费标准的限制,原本相对较低的学费开始快速上涨,许多本来就过紧日子的家庭根本无法承受这样巨大的变化。
面对就读大学所必须要缴纳的巨额费用,很多家庭不得不选择助学贷款来支持孩子完成学业。
但是这也给他们未来的生活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为就业没有保障,很难说能够在短时间内找到满意工作。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也在加剧整个就业市场的恐慌,那就是高中毕业生放弃升学考试选择直接就业的人数正在呈现爆发式增长。
根据某调查机构披露的数据,在2024年那一届高中毕业生中,参加升学考试报名的人数已经跌破50万的关口。
而直接选择就业并且只具备高中低级别学历水平的学生已经超过50%,这样一种情况对于日本这个传统上非常重视学历教育的国家来说无疑是一个强烈提醒。
但是对于那些转行进入职业教育体系的人来说,则可能会看到一线希望。
我们无法否认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性,因为如果真的连基本的专业能力都没有,那么即便创业成功了,在经营过程中也很难有自信去面对各种复杂多变的局面。
但是反过来如果我们只依靠自己在书本上取得的成绩和资料积累去判断一个人未来职场发展的上限,并且完全不考虑其它因素,那么很可能会走进误区。
90年代末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以后确实出现了大规模失业潮,在当时90年参与校招的企业比去年减少了70%,可谓是供大于求,即便是顶尖高校的毕业生很难找到称心如意工作。
当局放开招聘限制令非当届毕业生也可以参与竞争,在很多人看来好像是一个机会,但是结果证明这些名额被实习生所占据是必然。
因为企业并没有真正放回足够多资源和精力去培养他们,所以给予他们工资确实是一个累赘;如果让他们免费为企业做事,则又伤害不利益方面谁也不占便宜。
正是这样一种尴尬造成很多实习生并没有得到应有的经济报酬,他们辛苦一年甚至更久得到的只是一纸空白证明。
这样看来似乎只有那些顶尖高校毕业生才能找到体面工作了,但事实上情况并非如此,在1993年那波就业寒冬中成功找到工作机会顺利进入企业任职的还有不少优秀非常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