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皇帝无论是即位之初还是统治后期,为了加固自己的威严,都十分喜欢用刑罚来管理国家,以起到威慑百姓的作用,利用武力让人们臣服于他,从而使得国家变成他理想中的模样。什么五马分尸、凌迟处死、秋后问斩等等不概而论,毕竟那些只涉及犯罪者一人,但是还有一些刑罚,类似于古早社会的连坐、诛灭九族,可就十分残忍了,这些刑罚就连犯罪者的亲戚好友也难逃劫难。按理来说,像这样的刑罚,大多数情况只会用在那些罪大恶极、不可饶恕的人身上。
不过究竟何种为十恶不赦呢?是杀人放火、失了良心?亦或是惹是生非、捣乱社会秩序?不不不,在帝王眼中,不听从他的命令、敢公然违抗者就是十恶不赦。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诛九族呢。诛九族便是包括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出嫁的小姑、出嫁的姐妹、外祖父、外祖父等等大概就是这些人。而方孝孺就更惨了,被诛了整整十族,也就是说连他的朋友在这场浩劫之中也无法幸免于难,林林总总大约有873人,一共花了七天时间才被诛杀完。
那么他本人究竟是干了什么十恶不赦的坏事,能够让帝王如此震怒,甚至不管如此牵连会不会对社会造成影响而直接下达命令呢?在此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涉及到整个事件的关键人物方孝孺。身为明朝大学士的他,也是当时极为出众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从小便显露出超乎常人的天赋,成人之后更是桃李满天下,不知有多少人才是曾经拜在他门下进行学习。
如此出众的人才自然是要为帝王所注意的,1402年,燕王朱棣挥师南下,靖难之役爆发,到达都城的朱棣特意留了方孝孺一命,便是想要借着他的名声盖住自己篡位的事实,于是便打算让其写下一份诏书,然而却被拒绝,甚至方孝孺还挥笔写下四个大字,燕王篡位,成为上位者多年的朱棣自然无法忍受自己的面子被驳,他认为眼前眼前这个酸腐的读书人不够有眼力见,也不知道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于是震怒之下的他将其杀害,而后还不解气,便发生了我们前文所提及的诛十族。
其实关于方孝孺的死因,在历史上一直有争论,一是国破直接被杀,二是求饶后被杀,三是被威胁写即位诏书,不从被杀。真相究竟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现在大众倾向的是第三个,顽强不屈,誓死不写草拟诏书被杀。于方孝孺,他对得起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傲骨,以区区柔弱之身,据理力争,纵然万劫不复,纵然国破山河,也要求得心中安宁。那么方孝孺这样算不算“愚忠”呢?
方孝孺虽然在明朝没有太大的作为,但是他这种精神是值得提倡的。这种为国家而亡舍生取义的精神是适合儒家教义的,正是由于有这种精神,一个民族才能不断延续,生生不息。其实当年道衍和尚劝过朱棣不要杀方孝孺,就是要给天下读书人立一个牌坊,忠孝,但是偏偏朱棣没听,杀尽全族。今天,我们后人来评价方孝孺,他在我们心中仍然是正义的,他有铮铮傲骨,他一双手举起来半分清明,他亦有心中的坚持。只是,他的这份坚持,到底值不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