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是不宣而战,而且还是对盟友背后捅刀子,先有失于道义,在古代,这样偷袭的也不少,但对尚未解除盟约的盟友偷袭,还是少见。而且从大战略看,白衣渡江绝对是战略短视了属于是。当时是两弱抗一强,两弱之间不能保持团结,被一强吞掉是早晚的事情。
秦灭六国殷鉴再前,当初苏秦配六国相印时,如果六国真的团结,联军灭了秦国也不是难事,但是还是各自打自己的小九九,图小利而忘大敌,最后一个一个被灭掉。关羽是季汉军事系统里唯一能拉出来遛的,马超被封号了暂且不表。
一场战争,拟定的战略再高明,也需要高端执行者的落实,不然都是空谈。
关羽懂练兵,能操练水军,通地形(从北打到南,平原战、山地战、水战都有经验),会应势制导,统协三军,擅长围点打援(事实上关羽一生承包了季汉的大部分牵制抗压工作,这是一个战局里最脏最累的活),也会打攻坚,作战经验丰富,属于能独当一面的高端综合素质将领,顶级执行者。
从战术上白衣渡江时机绝妙恰到好处,从战略上就是鼠目寸光胸无大志了。白衣渡江还无语的一点是,孙吴拿荆州是想占据上游加强长江防线确保割据.
可实际之后大耳曹丕先后御驾亲征攻吴,孙吴一时成众矢之的。若不是陆逊牛逼曹丕掉线,三国也许一代人就结束了。无论是关羽大胜,拿下樊城,进逼中原,还是无功而返退回荆州。吴国都不可能有实力攻取荆州。
只有关羽鏖战,调走大部驻军增援的时候才是吴国唯一的机会。此时不打,不如洗干净等人来收拾。孙十万杀关公可能还有一个考量,就是考虑到关公在荆州的巨大威信,留着关公,其在荆州的统治可能不稳,所以说为了荆州,无论如何都要杀掉关公才行,要是放关公回到刘备那边,刘备再和关公兴兵来讨回荆州,东吴守不守得住真的难说。
刘备准备报仇伐孙权的时候,赵云提出反对意见,说国贼是曹操,不是孙权,应该首先解决曹操。说明刘备集团至少是知道主要敌人是谁的。刘备要伐吴是因为隆中对确定的基本战略要求一员上将率荆襄之众向宛洛配合主力进攻关中。不是说改变了主要敌人。
那么孙权是否知道主要敌人是谁呢?是否有这个意识呢?鲁肃说留着关羽有利于抗曹,关羽在荆州可以为孙权集团提供屏障。其间的执行难点就在于孙权能不能识破刘备和关羽外强中干和他们“弱而示之强”的计谋。
刘备刚在汉中打退曹操,关羽刚刚水淹七军,可以说整个蜀国处于如日中天的形势,按理说这时候蜀国就像现在的俄罗斯一样大杀四方,所以孙权就认为这个时候去打荆州不可能赢,但是吕蒙看出了刘备关羽的外强中干。
此时刘备刚打完汉中,实力严重受损,无法支援关羽,关羽赢了于禁,襄樊唾手可得,关羽陷入两难。继续打襄樊,则容易腹背受敌,但是放弃襄樊,不止是丢了襄樊这么简单,那些策应关羽造反的人就被卖了,下次关羽要再想北伐就难了。
孙权不杀关羽只拿荆州,也就只是孙刘联盟破裂,蜀国遭受一定的失利,但不一定导致刘备举兵伐吴,这样的话在一定的时间内仍然是三国鼎立。
但是孙权杀了关羽,刘备不可能不打东吴了,导致蜀吴两家都失去了问鼎的希望。其实荆州之战,关羽的战绩是可圈可点的,徐晃军团被击退,曹洪被打的出不来,于禁庞德全军覆没,张辽军团往荆州驻扎,陆逊吕蒙表面认怂背地捅刀盟友!
在国际历史上像这样无端挑衅都极为少见!自己家的国舅一枪不打直接投降,自己的侄子不救,这才输了,这战绩,才叫威震华夏。
最后,东吴的战略本身没错,主要是玩脱把季汉的主要力量给歼了,导致季汉从此再无有效竞争力,三方制衡也就失衡了。
东吴自己估计也没想到,季汉的人才链会断成这样。这场战局,最蠢的当属曹丕,没抓住三合一的大势;其次是刘备,夷陵豪赌一无所有;最后才是东吴,没有拿捏好打击力度。
因为东吴没有见好就收,破坏了三方形势,后面没得玩了,所以被诟病的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