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珪是鲜卑族人,是北魏的建立者。鲜卑的历史可追溯到东胡人。西汉初年,匈奴冒顿单于打败了东胡,东胡人退居到大兴安岭一带,分为两支,分别以山脉为部落名,名字分别是乌桓和鲜卑。乌桓在三国时期力量很大,曹操北征乌桓就极为出名。而鲜卑族在南北朝时期力量强大,影响极大。
公元376年,前秦苻坚征讨蒙古高原(那时候还没有蒙古高原的名字),打败了鲜卑人建立的代国。年仅5岁的拓跋珪被允许继续留在蒙古高原上,与母亲贺兰氏一起寄居在匈奴部落里。
383年,苻坚在淝水之战中溃败,前秦一蹶不振,前秦境内的各个部落(国家)纷纷复国,北方一片混乱(十六国)。
386年,趁前秦分崩离析,15岁的拓跋珪聚集部落力量,恢复代王之称,从前秦辖制下独立出来。15岁的拓跋珪表现出了雄才大略,他对内励精图治,实行一系列改革(拓跋珪改革),推动拓跋鲜卑政权从奴隶制部落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对外击败贺兰部、铁弗、高车、柔然等草原诸部,并与后燕、后秦争霸于中原,于参合陂之战大败慕容宝,又在柴壁之战击溃姚兴,为拓跋焘统一北方奠定坚实的基础。
398年,拓跋珪改国号为魏,自称皇帝。(为区别曹操建立的魏国,史称“北魏“)迁都平城(山西大同)。
拓跋珪早年英明神武,为北魏开疆拓土,俨然一代明君的样子。但是渐渐的他的状态发生了变化,在登基之后,他创立了一个“子贵母死”的残酷制度,即要立哪个儿子做太子,太子的生母必须被处死,这是仿效汉武皇帝处死“钩弋夫人”的先例。
而且拓跋珪将这个作为国策固定了下来,成为悬在北魏皇妃们头上的一柄惩戒之剑。由此,妃子们都不敢生儿子,即使生了儿子也要想法弄死,或者不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太子。但是如果没有儿子或者儿子不得势,自己的地位也很难提高,总之十分尴尬。
或许,拓跋珪的这个策略是怕皇宫里面出现内斗,防止子嗣们为了皇位互相争斗残杀的手段吧。
三十多岁以后,拓跋珪日渐暴戾,而且由于经常服食一种叫做“寒食散”的药物,导致精神有点异常,所以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动辄对大臣、近侍进行殴打,甚至有时候会自己挽起袖子去殴打大臣,所以身边的人都对他敬而远之,生怕哪天遭到不幸。
拓跋珪有两个儿子,长子拓跋嗣被立为太子(母亲已被处死了),次子叫拓跋绍,但是他们父子三人之间关系十分不好,拓跋珪经常对两个儿子打骂、训斥。
老大比较柔弱也比较有心计,那个老二就继承了他的暴躁的优点。终于有一天,小儿子拓跋绍爆发了。
事情的起因是拓跋绍的母亲贺兰夫人犯了错,拓跋珪要处罚贺兰夫人,贺兰夫人赶紧叫儿子来救自己,可是拓跋珪脾气那么火爆,儿子怎么能够救得了母亲呢?
真是有啥样脾气的父亲就会有什么脾气的孩子,拓跋绍也是个暴脾气。
于是,同样暴戾的儿子拓跋绍恶向胆边生,纠结自己的卫队,冲进皇宫,匆促迎战的拓跋珪被儿子一刀斩杀,一代开国之君就这样惨死在自己儿子的手中。这一年是409年,拓跋珪年仅39岁。
拓跋绍杀父亲后,想要进一步杀掉哥哥太子拓跋嗣,拓跋嗣因之前逃出城外躲过一劫,后来在支持自己的大臣的帮助下,杀死了弑杀自己父亲的弟弟,从而顺利的继承了皇位。
拓跋珪15岁自立为代王,带领部族东征西讨,27岁定都平城(大同),建立魏国,登基称帝,39岁被儿子弑杀。在位24年(386-409),他创立的北魏,前后立国达170多年。
如今,在内蒙呼和浩特、山西右玉杀虎口等地,都有拓跋珪的传说。
拓跋珪是一个天生的战略家、军事家。举一个例子。拓跋珪创业初期,长江以北乱成一团,势力最大的是慕容垂建立的后燕,拓跋珪一边在山西北部内蒙南部开疆辟土,一边曲意逢迎后燕。获得后燕的支持。不过后燕的忙也不是白帮的,对拓跋珪需索无度,盛气凌人。由于后燕主慕容垂是个厉害角色,后燕国力更是强大,拓跋珪知道自己力不如人,刚开始也尽量供应,尽量忍耐。没想到后燕胃口越来越大,也越来越难伺候;拓跋珪忍无可忍,开始相应不理。后燕火了,派大将慕容宝率八万大军攻打拓跋珪。拓跋珪知道硬拼不利,躲了个无影无踪。慕容宝大军在茫茫草原中四处搜寻,找了老半天,就是找不到敌军决战。这时,忽然传来慕容垂病死的消息,慕容宝急着回国争位,便下令撤兵。慕容宝行军至参合陂时,在神不知鬼不觉中,拓跋珪大军忽然杀到。后燕军一则疲惫,二则无斗志,三则无准备;仓促之间,应变不及,瞬间全军覆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参合陂之战”。
如果拓跋珪一开始不避、不逃,又会怎么样呢?
才智双全的拓跋珪不逞一时之勇,避敌之锋芒,保全自己的力量;当战机出现时,果断出击,乘虚而入,大败敌军,以弱胜强,成为名垂青史的战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