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去世前将国家大事都托付给诸葛亮,并且说:“您的才华胜过曹丕十倍,将来必定可以成就大事”,只是我们知道诸葛亮最终并没有成就大事,尽管他兢兢业业多次北伐中原,但却还是以失败告终,没有实现刘备的委托,这并不是因为曹丕才华杰出的缘故,而是因为曹魏方面有着司马懿。
司马懿是当世极为杰出的名将,在打孟达、公孙渊等人时,一顿操作猛如虎,极为赶紧利落地解决了对手,在遇到诸葛亮的时候,其表现也非常不俗。尽管我们现在看那一段历史故事时,看到的是司马懿被诸葛亮全面压制,甚至于还闹出了“死诸葛吓退活仲达”这样的笑话。
但想想诸葛亮的其他对手是什么下场,就能够发现司马懿的表现确实还算不错了,尽管被吓得胆掉,好歹算是稳住了阵脚,获取了事实上的胜利。而且司马懿不仅在军事史获取了事实上的胜利,让诸葛亮的北伐无功而返,同时他在子孙教育方面,似乎也比诸葛亮要强不少。
以世俗的眼光来看,司马懿的子孙大多获得了超高成就,长子司马师对外击溃吴国大军,对内平定军事叛变;次子司马昭指挥军队灭掉蜀汉;孙子司马炎篡魏建晋,灭掉了东吴;一个个都可以说得上是人中龙凤,在世之时也都是享尽了荣华富贵。
诸葛亮的子孙看上去却基本无所作为,长子诸葛瞻在曹魏大军兵临城下的时候,不听取部属有效建议,导致坐失良机,让蜀汉失去战略要地绵竹,成都门户洞开,刘禅听到消息以后直接投降;孙子诸葛尚在得知诸葛瞻战死绵竹以后就自杀,看上去在能力方面都不算很杰出,与司马懿的子孙们形成了鲜明对比。
那么这种鲜明对比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很显然与两人的教育密切相关,首先是教育时间与实践的不同。诸葛亮是刘备集团的重要创业合伙人,一直处在艰苦的创业阶段,几乎将全部的时间与精力都投入到了“兴复汉室”这个目标中,教育儿子的时间非常少,所以诸葛瞻等人也没有太多机会聆取丞相的教诲,从中得到智慧。
司马懿在曹魏方面虽然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谋臣,但在前期并不算是唯一的存在,而且由于受到曹操的猜忌,所以处理的事务并不是很多,有着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教导儿子。等到他领兵出征的时候,儿子司马昭等人都已经成年,可以带在身边南征北战,司马昭等人也就在这个过程中汲取了大量的思想智慧。
其次就是教育理念的不同,这取决于诸葛亮与司马懿两人的本质不同,诸葛亮是一个梦想家,哪怕知道复兴汉室是一件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依然至死无悔地北伐中原。诸葛瞻与诸葛尚等人在曹魏大军压境的时候,其实也知道蜀汉已经很难守住,但还是要坚定地出战,最终壮烈殉国,这又何尝不是武侯遗志呢?尽管这让他们失去了所有。
而司马懿则是一个彻底的利己者,做决定的时候,往往都是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他的子孙也沿袭了他的这一特质,作为臣子的司马师对皇帝蛮横无礼,司马昭更是弄出了一个叫做“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成语,司马炎就直接抢人家宝座进行篡位了,然而这种做法反而让他们窃取了最大的利益。
总的来说,父母对于孩子教育的投入时间是非常重要的,这对于孩子能够拥有怎样的能力影响很大。但更重要的是,父母对于孩子教育的理念,这影响的是这个孩子会成为怎样的人。以诸葛亮与司马懿来看,诸葛亮的子孙们虽然能力没有高超,没有创造出什么强大的功业,但无失于高洁的人格,司马懿的子孙们虽然看似胜利,实则完全不能与之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