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之年屯粮,大灾之年开仓放粮是很多朝代都执行的应灾机制,但有一个朝代却不这么做,而是在大灾之年继续关闭粮仓,大肆屯粮,导致百姓流离失所,甚至上演了人吃人的惨剧。不得不说隋朝的灭亡是有道理的,如此不顾百姓,怎能不引起反抗?中国古代以农耕经济为主,农民没了粮食,总归一死,频繁起义也就不足为怪。
如果说隋文帝禁止放粮的行为遭后人诟病,但他有时在大灾时也会开放义仓来赈济灾民,名声也还算可以。但到了隋炀帝时期,义仓变成了皇帝自己的粮仓,大灾之年百姓没有粮食,国家不管不问,官吏横征暴敛,隋朝末年的百姓生活也是非常悲惨。后来出现的瓦岗寨、李唐政权都是从这时候发展起来的。建国后,考古队曾经发掘了一座粮仓,经考察后判定是隋朝时期的一座巨型粮仓。根据当时隋朝的人口推算,隋朝的囤积的粮食足够当时的百姓吃五十余年。隋朝统治者这样愚蠢的作为直接断送了自己朝代的延续,虽然保住了大量的粮食,但却让隋朝就此灰飞烟灭。
后来唐太宗李世民在朝廷中讲到,所谓的粮仓就是为了应急之用,隋朝统治者占为己有,来充盈自己的腰包,势必会引起人们的反抗。只知道自己享受,而不知道百姓死亡的朝代怎么能持久呢?李世民也吸收了隋朝的教训,在粮仓的管理上非常严格。严禁官吏私人贪污粮仓的粮食,并设立专人管理,及时何地粮食数量,以备不时之需。
隋朝末年,瓦岗寨在攻打隋朝军队的时候就看上了他们的四座粮仓。很显然有粮仓的地方就能聚集民众,每攻下一个地方,开仓放粮就能赢得民心,获得拥戴,对于未来夺取政权也是非常有利的。事实也证明了瓦岗寨攻下的粮仓的确让贫苦的百姓吃上粮食,面对这样的义军,老百姓怎么会不欢迎呢?尤其是后来李世民成为了瓦岗寨的实际领导者,更是推行仁政,与民休养,迅速让隋朝民弱民穷的现象有了很大的改观。
面对隋朝统治者屯粮的做法,当时瓦岗寨的领导人李密是非常痛恨的。因为他曾经是隋朝的官员,了解里面的内情。后来成了义军首领,深知百姓疾苦,所以每到一地,就大开仓门,让百姓随意拿去,百姓欢呼跳跃,感恩戴德,让李密一时间成为了当时的救世主。当时为了鼓励民众多拿粮食,闹出了一些笑话,一些民众拿的粮食过多,就丢在了河里,白花花的大米让河水变成了米河,让很多粮食白白丢失,一时间吃不上大米的农户这下竟然浪费起了粮食。不得不说,隋朝囤积的粮食太多,百姓太需要粮食了。
虽然隋朝建造了大运河和科举制度,但在灾荒之年不放粮食的做法是绝对的自杀式决定,因为他关乎老百姓的生命,关乎国本,这样视为儿戏,国家其能长久,又何谈让国家富强和壮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