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年,历史向不屈不挠的刘备敞开了窗口。50岁的刘备率军数万西行入蜀,奋战三年,终于打下了蜀汉的基业。
然而,也就在这一年,埋下了丧失荆州、兵败猇亭的祸根,破坏了隆中对“跨有荆益、东结孙权、中兴汉室”的战略构想。
以至于诸葛亮留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遗憾!
那么,刘备入蜀的时候,为什么不带上关羽而让诸葛亮镇守荆州呢?
按王夫之的观点: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度,不及关羽。
当时的形势,曹魏十分天下已占七八,刘、孙任何一方都没有实力单独与之抗衡,刘孙联盟是实现三方鼎立的最优解。
从刘备的角度来讲,无论是北上和曹操相抗,还是西行入蜀,荆州作为大后方必须要保持稳定。而要保持稳定就得维持和孙吴的联盟关系。
当时,倡议和始终坚持维护孙、刘联盟的,是诸葛亮和鲁肃。因此,刘备入蜀,诸葛亮镇守荆州才是最佳人选。
在王夫之看来,关羽是可用之才,但失于驾驭之道,最终大意失荆州以至于被擒杀,都是刘备托以心腹和使他骄傲的缘故,这不是将将之道。所以韩信盛赞刘邦:陛下能将将。能将将而取天下,是绰有余裕的。
刘备之所以带诸葛、张、赵一起,而留下关羽镇守荆州,是因为刘备觉得关羽这人有勇有谋,觉得关羽更加值得信任。
毕竟关羽跟随刘备的时间比诸葛亮要早得多,加上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东吴,深得孙权的信任。刘备担心,一旦拿不下益州,荆州就极大可能保不住。
刘备的担心有合理之处,但想法过于多余。诸葛亮早就指出,刘璋暗弱,麾下之士思得明君。张松、法正的暗通曲款足以证明。刘备枭雄,阅人阅事不可谓不多,对刘璋的弱点不可能不知道。
因此,刘备谋臣有庞统、法正,武将有关羽、黄忠等,袭取益州是没有疑虑的。
孙刘联盟的稳定,因孙权心腹大臣周瑜、鲁肃、吕蒙的谢世替代而摇摆不定,而骄矜、屡造摩擦的关羽不适合在荆州担负镇守的重任。
正因为刘备对关羽的信任高于诸葛亮,以至于关羽大意失荆州;这也是诸葛亮不能力谏刘备伐吴的隐衷。猇亭之败,诸葛亮悲叹:“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东行”。
刘备临终所言“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更像是为当初的失策感到懊悔,诸葛亮有感于隆重三顾,白帝托孤,余生就只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事了。
可惜,荆州一失,猇亭一败,大局已不可为。而诸葛亮抚疲敝之众,承愚暗之幼主,六出祁山,生与死,成和败,早就置之度外。
无他,尽人事,听天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