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丹汗(1604—1634年在位),是蒙古北元的末代大汗。林丹汗作为蒙古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嫡系后裔,乃是成吉思汗的第二十一世孙,著名的蒙古小王子达延汗的七世孙。
由于祖先的荣耀,所以林丹汗至从继承汗位开始,就树立了一个远大的理想,就是要重建昔日祖先成吉思汗的伟大事业,统一蒙古部落,建立属于蒙古人的强大蒙古帝国。
可惜,这一切都是事与愿违,就算林丹汗是成吉思汗的嫡系子孙,就算林丹汗拥有黄金家族的正宗血统,就算林丹汗有远大的理想志向,把自己神话为成吉思汗的再世……但是,林丹汗的最终结局就是,无法再创蒙古人的辉煌神话。他最终没有统一蒙古各个部落,自己命运弄得比较悲惨。
林丹汗最终的结局就是被女真族军队打败,然后率领剩下的蒙古人踏上西迁之路,最后在青海败亡,北元蒙古国由此也灭国。
我们看看,为什么蒙古部落愿意选择投降满清,也不愿投降继承黄金家族血统的林丹汗。先了解一下为什么林丹汗是北元的末代大汗。
北元的存在
公元1368年,明朝大将徐达北伐,把元朝最后一位皇帝元顺帝妥懽帖睦尔赶出了元大都。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上,很多人就此认为元朝结束了。实际上,当时元顺帝妥懽帖睦尔赶出了元大都之后,然后北迁在外蒙古,元朝的基本架构还在,国号也是“大元”。孛儿只斤家族依旧被蒙古人视为正统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还继续延续着元朝的统治。但是,由于其失去了中原之地,所以在历史上,只能被称之为北元。
北元与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元朝,也是由本质区别的。而且,明朝的历史学家,一贯主张明朝取代元朝,成为了正统王朝。所以,逃窜到蒙古草原的北元也不具备延续元朝正统王朝的资格,最多算是一个割据政权。换句话说,明朝之后的历史学家,都认为北元不是元朝的延续,这也是很多人不太熟悉北元的原因。
实际上,北元囤积在外蒙古,从1368年开始一直延续到1635年才算终结,差不多伴随着大明王朝的始终,可以看到北元也是非常强大。
末代大汉林丹汗的继位
1604年,年仅13岁的林丹汗作为北元的末代大汗,握着大元传国玉玺和千金哈噶喇佛像继承了北元的汗位,拥有约束各个蒙古部落和驾驭臣民的权力,成为蒙古各个部落政治与宗教两重权力的代表,掌握了蒙古的政教大权,是第35任大汗。
林丹汗继承皇位时候,虽然拥有漠南地区的广大领土,领土范围东到辽东、西尽姚河,延续到威行河套以西,并且兵强马壮,拥有八大营二十四部,“帐房千余,牛羊倍足”。
但这时候的蒙古帝国已经走向衰落。元朝退守蒙古高原之后,蒙古各个部落就以戈壁大漠为界限,根据各自生活的游牧区域形成了漠南、漠西和漠北三大统治集团,然后这三大统治集团都由自己的领主,如同三个独立的小王国,不听北元朝廷的指挥。就算是漠南,当时也已经分成了科尔沁、内喀尔喀、土默特、鄂尔多斯、察哈尔五部分。
而且,漠南、漠西、漠北三大部落经常为了争夺贡市、牧场、牲畜发生彼此斗争。蒙古大汗林丹汗能统辖的只有他的直属领地——漠南的察哈尔部。这个察哈尔部,也并不统一,当时分为浩齐特、克什克腾、乃蛮、敖汉、乌珠穆沁、苏尼特、阿拉克卓特、主锡惕八个部分,互相是有矛盾的。
蒙古部落虽然认可北元大汗林丹汗的权威,但却把他当做名誉的君主,在自己地盘如同一个小王国的国君一样,不听从中央的指挥。所以,当时的北元,充其量也算是个松散的“蒙古联盟”,蒙古大汗根本没有支配除本部以外的其他诸部。
而且,蒙古的老宿敌明朝与新崛起的后金,对蒙古人的北元朝廷都是虎视眈,林丹汗的四周可谓是危机四伏。
但是林丹汗却不想做一名平庸的大汗,他为了重新昔日祖先成吉思汗蒙古帝国的荣耀,在位期间,曾退出一系列为政举措,励精图治,试图挽回蒙古帝国没落的国运。
可惜,林丹汗志大才疏,一切事与愿违,他的一系列政策努力却没能挽回蒙古帝国没落的国运,反而加剧了北元的灭亡与蒙古部落的分崩离析。这些蒙古部落为什么宁愿投降满清,也不投降黄金家族的林丹汗。
现在看看林丹汗志大才疏,加速蒙古部落分崩离析的昏招:
第一,擅自篡改宗教,破坏了蒙古人的精神信仰
林丹汗在继承汗位之后,为了恢复先祖的荣耀,除了战斗力之外,还有一个聚集蒙古各个部落的宗教信仰。对于林丹汗来说,最好就是打好成吉思汗和黄金家族这一张牌,才能凝聚蒙古民众的信仰。
可是,林丹汗却把信仰这一手好牌给打错了。他改信了蒙古人的宗教信仰,使民众对他产生了信任危机。
这是因为藏传佛教从西藏传到蒙古高原之后,就疯狂传播到整个蒙古部落的每个角落。上至蒙古的达官贵人,下至普通贫民牧民,几乎每一个蒙古部落成员都普遍崇信藏传佛教。
但是,藏传佛教的教派并不是只有一支,在明末清初,蒙古高原流传的藏传佛教主要分为红教和黄教两大教派。
在林丹汗继承大汗位置之前,蒙古任普遍信仰黄教,也就是十六世纪末和十七世纪初蒙古的国教,也叫格鲁教。黄教的创始人色龙生根翁被述为第十代生根活佛,被尊称为蒙古的国师。
但是,林丹汗继承大汗位置之后,为了获得红教僧侣封建领主的支持,于1617年不顾手下人民的反对,用行政命令强迫大家改信藏传佛教的红教,大肆修建寺庙,藉以团结蒙古僧侣封建主,也有利于愚弄和麻痹普通劳苦大众。
林丹汗的做法虽然获得了僧侣封建领主的支持,却与普通蒙古牧民和大多数蒙古部落产生了巨大矛盾。蒙古各个部落的贵族和普通牧民都以信仰蒙古黄教为自己生命,但林丹汗却是废除大多数蒙古人信仰的黄教,这引起了很多蒙古贵族和蒙古普通民众的反感与厌恶,这也使很多民众都认为这样的大汗是不配做蒙古人的共主,自然不愿意拥护他的统治。
所以,林丹汗的这一行为令蒙古民众对他产生了信任危机,也削弱了大汗的凝聚力,为日后蒙古各个部落分离埋下了伏笔。而且,林丹汗在蒙古大力推广红教,逼迫许多青壮年出家当喇嘛,这也导致僧侣人数的聚增。僧侣的增多,造成了从事生产的劳动力急速减少,兵源不足。而且,念经念佛喇嘛的增多,这也导致蒙古帝国时期战士的尚武精神,也消失殆尽。
第二,林丹汗缺乏富有远见的国策,造成了蒙古部落的分崩离析
林丹汗想模仿祖先成吉思汗,统一各个蒙古部落,建立强大的蒙古帝国。但是,他制定的国策,也就是国家发展的战略都是缺乏远见,最终加剧了蒙古部落的分崩离析。
如林丹汗想着朝廷太穷了,要统一蒙古各个部落,没有兵源也没有资金。为此,他就想从明朝的身上想办法弄一些钱,制定联明抗金的国策。
于是,林丹汗就想着指挥军队不断在明朝边境上挑事,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抢劫与掠夺,同时以此为借口与明朝做生意。这样,明朝为了避免林丹汗军队的骚扰,不断给林丹汗金钱。
虽然林丹汗从明朝那里搞到了钱,却由此也得罪了后金,与后金为敌。后金的努尔哈赤为了扩大后金的势力,于是就发起了与蒙古部落贵族的政治联姻。根据史料记载,早在1612年,努尔哈赤就派使者前往漠南蒙古的科尔沁部落求婚。从此,后金与蒙古部落上层贵族的政治联姻事件就非常多。根据资料统计,仅仅在努尔哈赤与皇太极时期,后金与漠南蒙古贵族的互相嫁娶就达到了83次。
努尔哈赤与蒙古部落的联姻都有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对象都是科尔沁等右翼蒙古部族。因为努尔哈赤意识到,后金想要攻打明朝,首要敌人就是必需战胜林丹汗,就必需拉进拉拢靠近后金势力的科尔沁等漠南蒙古部落到自己的阵营之中。
这样,漠南的蒙古各部都倒向了后金,导致了蒙古部落的四分五裂。林丹汗失去了对漠南蒙古诸多部落的控制权,这些漠南蒙古部落也因为与后金的联姻,倒向了后金。
实际上,当时林丹汗联合后金,一起攻打明朝,成功概率可能更加高一些。但是林丹汗却犯了战略上的失误,中了后金分裂蒙古部落的圈套。
而且,林丹汗跟着后金的开战,不是从国家长远利益角度着想,没有制定长远的战略目标。如1619年,林丹与明朝达成协议,以每年40000两白银的代价帮助明朝守卫广宁。
这一招是非常没有远见的,用蒙古士兵的生命做赌注,被明朝利用,给明朝当枪使,这给蒙古贵族看起来也是非常不爽,令蒙古贵族们很难信任林丹汗。而且一个国家的军队没有自己的长远战略目标,却沦为另一个国家的雇佣军,拿战士的性命做商品交易,怎么能独立自主与发展壮大?怎么不让各部落寒心?所以,林丹汗制定的国策,很多也是绳头小利,毫无远见的昏招。
第三,缺乏领袖气质,没有威信
黄金家族子孙的林丹汗,有着成吉思汗称霸大业的野心,却没有祖先成吉思汗的领袖气质。
如林丹汗由于没有祖先成吉思汗的军事才华,与后金军队交战中很少获胜,屡战屡败使很多蒙古部落的首领看不起他。上至蒙古贵族、下至蒙古民众,对林丹汗都无法心服口服,认为跟着林丹汗打仗很难打赢,根本没前途,自然不愿意把宝压在林丹汗上,林丹汗自然也很难树立在蒙古民众之间的威望和领袖气质。
这样,很多蒙古部落的首领都是瞧不起他,更多蒙古部落酋长宁愿选择投靠后金的努尔哈赤,也不愿意选择依靠这个平庸毫无威望的领袖林丹汗。
一个伟大的国家领导人,一定是能制定远见卓识的基本国策。这体现在国策应该是深谋远虑,也有既定方针的。
可是,林丹汗作为北元的大汗,作为国家最高的领导人,却没能制定长久与富有发展规划的战略,只是做一个贪图蝇头小利和鼠目寸光的小市民。
如林丹汗想效仿祖先成吉思汗,对内发动统一蒙古部落的战争,制定统一国家的国策,重树宗主大汗的威望,对外实现联明抗金,挽救岌岌可危的蒙古政权。但是,林丹汗很多做法都是失败。如在发动统一蒙古部落的战争中,林丹汗采用残酷的手段镇压不服从指挥的蒙古部落,都进行掠夺土地、抢劫牛羊,暴虐无,如此残忍难得民心。
在1626年12月,林丹汗“兴兵攻掠喀尔喀人民,服从者养之,拒敌者被杀”,造成喀尔喀部大乱。喀喇沁部看到邻居喀尔喀被大屠杀,于是只能在1628年2月,主动向满清的皇太极遣使结盟,理由就是林丹汗不仁道,残杀骨肉。
可以看到,林丹汗的残暴与不实施“仁政”,自然丧失了民心,辜负了蒙古人民对他的期望,自然也使得蒙古部落贵族与牧民们都倒戈在后金的努尔哈赤。
又如林丹汗为了树立自己的领袖权威,却在其他诸多蒙古部落首领摆出高高在上的权威,毫无尊重诸多部落酋长。同时为了个人利益贪婪无厌,贪图蝇头小利,如同小市民一样在乎个人私利不顾长远利益。如林丹汗曾经凭借着一副普通的铠甲,换得科尔沁部首领土谢图额驸的一匹名马。
如此不平等的商品交换,自然令科尔沁部的首领土谢图额驸敢怒而不敢言,不得不服从。由于林丹汗无法在蒙古贵族面前树立起自己的领袖威望,最终众叛亲离,甚至连孙子扎尔布台吉、色楞台吉都逃往投靠满清的科尔沁部。
第四,对属下多疑,加剧了蒙古族的瓦解
林丹汗的生性多疑,加剧了蒙古族的瓦解。如在广宁之战之后,林丹汗的领袖威信全无。
此时的林丹汗,面对后金努尔哈赤拉拢蒙古贵族的形势,也没有以最大的诚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蒙古贵族力量对抗后金。可是,他却鼠目寸光,极力想维护自己的统治,小鸡肚肠,抓住内喀尔喀与后金通婚、盟誓等事情都不放,然后斥责大臣锡尔呼纳克杜棱洪台吉管束不力,最后竟然也怀疑暗中与努尔哈赤已有联系。
这样,林丹汗对蒙古贵族与大臣们的多疑与不信任,使得蒙古贵族与大臣们对他都是不信任,对他的领导都是厌恶,加剧了蒙古人的分崩离析。最后,林丹汗的做法逼得蒙古贵族们与大臣都投降了敌人,也壮大了努尔哈赤的队伍。
同时,林丹汗脾气的暴躁,这也是他缺乏凝聚力的重要原因。如一个蒙古的部落酋长写信给后金痛诉林丹汗的罪恶,其中一个是这么写着:
“因这个罪恶的察哈尔汗性情暴躁,对众人危害极大,即使是宗族至死至穷也绝不会归附他的缘故就在这里。”
可以看到,林丹汗作为北元的末代大汉,志大才疏,没有祖先成吉思汗的军事才华、战略眼光与宽广的胸怀,小鸡肚肠与贪图蝇头小利,把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逼得蒙古贵族们都分崩离析,投靠后金。
所以,当1632年,后金大军征讨林丹汗,林丹汗众叛亲离,只能向西逃奔,走上了亡命天涯之路。1634年,林丹汗经河套,越宁夏,退至甘肃西部的大草滩,染疾而亡,时年43岁。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把自己逼上绝路的10万大军的主力,正是自己的蒙古兄弟,可以看到林丹汗是多么不得人心!
1635年,后金精骑远征林丹汗余部,林丹汗的苏泰哈屯率子额尔克孔果尔额哲及属部投降,拿着林丹汗的玉玺奉献给皇太极,成吉思汗家族对蒙古的统治至此结束。
1636年3月,漠南蒙古十六部49个大小领主齐聚盛京沈阳,承认皇太极为汗,并奉上“博格达.彻辰汗”的尊号。同年,皇太极即皇帝位,改国号“清”,改元崇德。
这样,429年的蒙古帝国,364年的元朝,267年的北元,至此终结。蒙古王朝的辉煌,从此不再,北元地区也成为了清朝的领土范围,黄金家族也永远再创造成吉思汗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