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官大一级压死人,仕途登步如登天”。
这句话不光是放在古代时期,即便是放在当今社会,也依然被认作是一句,饱含社会表象深意的名句名言。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便是一个勤能致富的年代。只要你肯卖力气,不偷奸耍滑,那么你的付出便能和回报维持正比。
且在那个方才从苦难中解脱出来,且又不甚发达的时代,人们所理想生活便也很容易得到。但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生活品质的上限,与人们的欲求也开始同步飙升。
但飞速增长的欲求,却不能即刻的被满足填充。
现实中,大股的资产和经验资料越发的趋于凝固。工作晋升的难度也由此变得越来越大,欲望需求也同样逐日膨胀。
求而不得,搏而无望的心理状态也开始像疾病恶症般蔓延开来,抱怨、压抑、忧愁等情绪开始疯狂滋生。对此,人们除了抱怨外,似乎也别无他法。
而当代的人们,在感叹抱怨当今社会压力之大时,便往往会提及,曾经那些处于“简单level”的旧时代。
甚至还能追溯到古代时期,认为那时候的生活,远比今天要更加轻松。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在古代时,人们的生活真的是那般轻松惬意的吗?
古代时期的人们,他们的事业道路,的确就比当代人更加坦顺吗?
实际上并不是,而且不得不承认的是,古代人的生活,古代人仕途事业晋升的难度,比之现代社会,其难度之大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就以清朝时期为例,想要“升官发财”,那便是先踏过吏部规定的三重天梯......
在我们现代,想要从事政务工作,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有意者需要通过各种认证、选拔和考核,而个中细节内里我们便也不加详述。
而在古代时,从政为官的难度对比现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夏商周时期,当官做权贵,完全是“凭运气”。因为彼时时代的环境下,寻常百姓甚至无法拥有姓氏,而权力地位也都仅存在于“世袭”的规则之中。
想成为权贵贵族,唯一的途径便是“投个好胎”,只有生在了贵族家,那才能成为尊贵人。
后至战国时期,世袭制度下的贵族特权,不再具备特殊性和唯一性,凭功凭才,任你是一般百姓,亦可以成为朝廷的高官。
像著名的商鞅变法中,便存在有以军功大小授赐官职爵位的具体举措,而这也相当于是放低了门槛,为寻常人家留出了“咸鱼翻身”的机会。
两汉时,战国时期的官爵制度得到完善,优化得到了“察举征辟”的方法。
由地方官员鉴别筛选人才,并按周期、条件向朝廷进行推荐,而后的“九品中正制”便是该时期的产物。
最后的阶段,便是隋朝至清朝的这一冗长时段,隋炀帝时兴起科举,武则天时增加武举、殿试,北宋细分科考三级,明朝严规文体八股。
仕途一路无疑是在不断变化的,而不断的变化自然也等同于是在声明,仕途道路始终是存在漏洞的。
在进步发展角度中,百害而无一利的世袭制度自然不必多言。秦代时期的军功制度,也在大秦统一天下之后变的毫无意义。
地方推荐的方式,虽然可以帮助朝廷中央快速的收集人才力量,但是腐败的利益勾连也随之而来。
这也是汉代、唐朝国力强大但也权臣极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八股文更是极严重的,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和想法,让文学、文化和时代思想的发展,步入摘文撷句的死胡同。
所以至清朝时期,1898年时,八股文终被废除,1905年时,科举制度也同样走向了终结。
那么按照择优进步的老规矩,清朝所推行的官途政策,应当是更加的尽善尽美。
但是依据事实而论,清朝作为我国封建时期的最后阶段,虽然其走向毁灭的直接原因,是外来侵略者的袭击。
但真正处在病根儿上的症灶,其实是人才的凋零,是结构内部,因利益和权力争端而导致的核心病变。
那到底是怎样的原因才导致了,本该集前朝之精华而绽放的清朝,走到了相反的结局呢?
清朝的历代君王,自然都深谙治国道理中先省而后发的道理。
所以清朝时期的人才选拔制度和晋升制度,也都依据先前朝代的经验做出了优化的取舍。
就如上文所讲,清朝能察觉出科举制度、八股取士开始与时代发展产生断扣和脱环,并能果断的废除旧制度,这无疑是值得肯定。
并且,清朝还新创立了更多的考核规定和细节,其中就包括一系列的核查。
清朝的宫外官员,都需要接受吏部的定期核查。
核查内容包括,有无持身不端,作风不正的行为、有无对于自身籍贯年龄等个人信息的谎报和篡改、一年之中所处理的案件明细等等。
等等细致非常的核查内容,使得清朝的官员结构十分通透明了,而按照此种方式一直例行的话,清朝的政治结构自然是会越发稳固坚定。
虽然审查制度细致而明朗,但在清朝时期,吏部对于外官和民间人才,却是有着三条极为尴尬的硬性要求,而这三条要求,也正式最终惨烈结局的诱因之一。
这三条要求,皆是出自于官员选拔和晋升制度中,对于“流品”一项的苛刻筛选。
众所周知,清朝时期的民族对立情况尤为严重。满人不容汉人,故满人的清廷也自然容不下汉官,而这也是三大要求之一的“汉人不入内仕”。
另外,清朝的政治结构是不甚稳定的,可以说清朝的十二位皇帝,没有一位不被牵身进朝廷政权的权利斗争之中的。
而这也引出了第二条要求:“八旗户下人及子孙不入仕”。
八旗贵族间的权力分化,依然让帝王家眉头难解,所以也就更不会放开关口,为自己树立更多的潜在政敌。
最后的一条,则是关于期限。在清朝时,对于官员的认知都是有着试用期的。
国子监学士、地方衙门知县以及其他的职门分部,皆有着1-9年不同长度的试用期。
以地方知县为例,想要升一级,便最少需要一年的时间。看似一年很短,但如果再加上先前的种种考察,那便会是一年复一年、年年还年年的尴尬景象了。
根据吏部的三条要求,凭民族和流品的界限出身便能刷掉一大半人。
再加上各种考核和期限要求,每年够资格升官的人,那便是少之又少,也是因此,清朝最终才会人才凋敝走向深渊。
慢慢的,经济状态和生活状态,都被迫脱离出了1:1的和谐关系。
直至今日,人们的奋斗依然不可停步也无法停步,但是性价比和回报比例却是在实打实的逐日降低。
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以利益收益为核心的诸多关联对象,都开始做出变化,于是社会中的负面情绪便开始恣意增长。
但所谓不如意事常八九,我们生活在世,便难免披覆上重重压力和不如意。
对此我们自然可以通过抱怨来疏解心情,但却千万不要因压力和阻碍而自封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