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是我国走入封建社会之后的第一个大混乱时期,当时受饥荒影响天下大乱,朝政昏庸无力出兵征讨反贼,无奈之下将兵权放至地方,“允许各州郡招募乡勇平叛”,这道命令直接导致了后续“群雄逐鹿”的场面出现。
而后到来的时代可以说是“群雄逐鹿,名将辈出。”
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等书籍对这段历史都有相关描述,尤其是对一些武将,正所谓“贤臣不事二主”,诸如审配,沮授等武将,均因为忠心而留下了名垂千古的佳话,但有一人则不同。
那就是号称“中华武神”的关羽,其形象甚至在后来被作为“忠义”的象征,受世人供奉,但很多人都存在一个疑问,那就是关羽曾经投降过曹操,为何依旧能成为忠义的象征呢?
关羽和曹操的过往二三
其实早年的关羽也算是一个急需建功立业的人,因为关羽的出身并不是很好,在初遇刘备与张飞的时候,这一点就体现出来了。
在那个混乱的年代,刘备乃是堂堂的汉室宗亲,而张飞则是“卖酒屠猪,颇有田庄”。
唯独关羽乃是流落至此,甚至身上还背负着一条人命,只不过在那个混乱的年代无法追究罢了,所以在最初三人相遇并结拜的时候,关羽就有一定的情绪,他希望通过建立功勋来拉近自己与和二位兄弟之间的关系,这也是结识曹操的根本原因。
三人在结义之后,大破黄巾立下首功,但很快朝廷就出现了问题,先是十常侍乱政,宦官当权的局面让大汉江山再度沦落,再是董卓霸京师,强行废掉刘辩而立汉献帝刘协,这种无异于造反的行为最终引起了十八路诸侯的讨伐。
最终双方在“汜水关”对敌,这也是关羽最初与曹操有交集的地方,当时董卓派遣华雄前来驻守,袁绍领导的十八路大军前往迎敌,刘备关羽等三人也在其中,当时的刘备只以公孙瓒的同窗好友加入其中,并没有什么地位,关羽的地位就更加低下。
双方对峙过程中,华雄接连斩杀袁绍麾下方悦,穆顺等将领,导致战争陷入僵局,就在华雄耀武扬威之时,关羽主动请缨出战,结果在得知他只是一位马弓手之后,遭到了袁术等人的拒绝,甚至要将其乱棍打出。
最终是曹操力排众议,让关羽出战并亲自为他斟酒,而后关羽“温酒斩华雄”之后,对曹操这样的知遇之恩也是非常感激,只不过由于形势所逼刘关张三人离去,一段时间之后,曹操也因为盟主袁绍错失良机而断然离开。
虽然在此期间关羽和曹操并未再见过面,但是俩人之间有了一定的感情基础。
兵败投降曹操
在这件事情之后,刘备和曹操就各奔东西了,随着曹操离开袁绍组建自己的势力,最初的盟友袁绍自然也就变成了自己的敌人,原本为大汉锄奸的勇士现在竟然一心想要掌控朝政当第二个董卓,这是刘备身为汉室宗亲所不能忍受的。
所以和袁绍一样,也站在了曹操的对立面,但当时曹操的势力已经今非昔比,手握兵权的他并非现在的刘备可以匹敌,所以在几次冲突之中刘备都没有占到什么便宜。
尤其是在“煮酒论英雄”之后,从双方的谈话之中刘备觉得曹操已经动了杀心,所以很快以驻守徐州之名带兵出逃,并斩杀了徐州刺史车胄,这种行为自然是激怒了曹操,随即派兵追赶。
刘备当时携带家眷老小,定然跑不过曹操铁骑,所以决定派遣关羽携带家小驻守下邳,自己只身前往小沛寻求援军,下邳作为曹操追赶刘备的必经之路,双方在此地展开了斗争。
关羽虽说自身骁勇善战,但面对曹操大军依然是显得苍白无力,最终在战斗之中被曹操所俘虏,曹操此次又见昔日故人,本来就没有加害之心,反而百般赏赐,再加上旧识张辽苦口婆心的劝说,最终关羽选择了投降。
古人云“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在东汉末年这个大混乱的时代,其实投降的武将并不在少数,但结局并不是那么美好,比如三国时期的第一武将吕布,举世无双的武功放眼当时无人能敌,甚至以一己之力独战刘关张三人不落下风。
原本有大好的前途,但因为自己的反复无常将这一切的美好全部断送,甚至还搭上了自己的性命,吕布最先归顺丁原,将董卓视为篡汉之逆贼,但是在李肃的蛊惑之下,背叛丁原改投董卓,甚至在归顺之前还取了丁原的首级当见面礼。
董卓帐下还没待多久,再次被王允所蛊惑,假借登基之名在受禅台上亲手杀死了董卓,最后惨遭属下背叛被生擒,沦为阶下囚之后的吕布并没有视死如归,反而欲投降曹操,最后不但被处死,反而落得个“三姓家奴”的骂名。
除了吕布之外,后来的蔡瑁张允,蜀汉的魏延等都是中途投靠的武将,虽然结局有好有坏,但也消失在了历史潮流之中,唯独关羽,中途投降曹操死后还成了“忠义”的象征,原因究竟在哪里?
原因之所在
首先就是大立场方面,关羽不同于其他人单纯归顺于某位将领,在投降之前就曾对曹操强调自己“降汉不降曹”,其言下之意就是说,我投降的并非是曹操本人,而是曹丞相所在的大汉朝廷,仿佛就是在警告曹操不得有篡汉之心。
其实这是曹操手下大多数将领的现状,诸如荀彧,荀攸等,虽说经常为曹操出谋划策,但仅仅是迫于其大汉丞相的身份为衰落的朝廷出力而已,虽然朝纲混乱,但这些旧臣依旧忠心,一旦曹操有篡汉之心,这些人也有自己的抗击方式。
虽然他们不会跨骑上马刀兵相向,但可以闭口不言,比如在后来的“赤壁之战”中,由于此前曹操夺取荆州的行为,荀彧等人并未出谋划策,这也使得其留下了一个“秉持忠贞之节”的美称。
而关羽也和这些原本的汉臣一样,虽然一介武夫但深知忠义之道,其实不是他对这昏庸的朝廷有什么信心,早在当年关羽为救穷苦百姓而打杀官吏的时候,就已经对朝廷丧失了所有希望,如今告诉曹操自己降汉不降曹,只是表明自己对兄长刘备的忠贞。
这一点从关羽归降之后的表现就可以看出来,当时曹操为降服其心,赏赐无数珍宝美女,挂印封金,关羽全都辞职不受,唯独赏赐其赤兔马的时候,关羽万分感谢。
曹操问其原因,关羽直言,有此良马,此后寻兄虽有万里之遥,不足惧也,可见关羽从未忘记和刘备的结义之情,甚至在后来与袁绍的大战之中也是带着寻找刘备的目的去的。
第二点,除了“降汉不降曹”之外,关羽之所以被看作“忠义”有一部分原因是其动机,关羽之所以投降,乃是迫不得已而为之,若仅仅是关羽一人,凭借其高超的武艺,哪怕面对曹军的层层围困,脱身绝对不是问题。
而之所以选择投降,只因为在此前城破之时,刘备的二位夫人已经落在了曹操手中,而关羽则是为了保护两位嫂夫人,只能选择投降曹操,这也是关羽投降曹操的第二个条件。
当年在结拜之时,三人的感情就已经非常深厚,亲人也自然是视如己出,如今兄长的夫人被抓,自己若是负隅顽抗必定会导致嫂嫂受辱,所以关羽只能暂且归降曹操,安顿好二位夫人之后再开始寻兄之路。
不得不说,关羽切切实实的做到了,在斩颜良诛文丑之后,刘备便知道关羽在曹操营中,仅一封书信,关羽便不再留恋此前的荣华富贵,告别曹操千里寻兄,念及当年的结拜之情,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忠心护送,矢志不渝。
凭借内心对兄弟的信念,最终三人在古城相会,由此便可得知,关羽之所以选择投降曹操,是为保护嫂嫂的权宜之计,而得知所在之后,头也不回的决然离去,此前的赏赐未动分毫,这就足以体现关羽的忠义。
当然,忠心事主,乃是当时身为人臣理所应当之事,关羽之所以成为忠义的象征,是因为他不仅对自己的兄长刘备有情有义,对萍水相逢的人也是忠义无比。
在过五关斩六将途中,关羽曾受一位老先生所托为其子胡班带信,最终胡班不惜牺牲自己救了关羽,关羽在得知忠臣被害之后,关羽一怒之下挥刀斩将复仇,足见其忠义。
关羽的忠义,也体现于敌人,简而言之,关羽凭借其高超的人格魅力将忠义二字表现无疑,当年刘备在攻打长沙之时,面对猛将黄忠,关羽不施奸计,在黄忠失足落马的时候,关羽并未乘人之危,而是放其回去,换马再战。
黄忠也是被其忠义所感动,“半神之弓,只射盔缨,以示报答”,甚至在后来的夷陵之战中拼出自己的性命为关羽报仇,只为诠释关羽的忠义。
赤壁一战曹操大败,华容道之上遇到关羽,也是有感昔日之情,不惜触犯军令状,也要还清往日的恩义,这便是关羽忠义的再度体现,后来,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关羽也不忘兄弟之间的情谊。
当时关羽败退麦城,城破之际,关羽直言“我本解良一武夫,蒙我主汉中王以兄弟相称,玉可碎,但不可毁其白,竹可断,但不可损其节。”
在最后一刻都心念往日的兄弟之情,宁死不降,最终杀身成仁,忠义千古。
总结
所以从总体上来看,关羽之所以被后世当成是忠义的象征,是因为他与其他忠臣不同,真正意义上将忠义广义化,变成了自己的人格魅力,从这一方面来说,当年“约三事”的投降事件,仿佛变成了展现其忠义的事情。
因为正是这次投降事件,导致了后来的千里走单骑护嫂寻兄,另外,关羽的忠义非常的广义化,他从不将忠义局限于君臣之间,对待有一面之缘的士兵,甚至面对自己的敌人,都是恩怨分明,忠义当先。
即使在面对死亡的时候,关羽也是丝毫不惧,直到生命的最后,都在想着自己的兄弟情义,这种杰出的表现,被当做忠义的武神也是情理之中。
参考文献:
【1】 李阳,刘海燕.明代“读《春秋》”故事与关羽形象的文化塑造【J】.运城学院学报.2022(05):13-18
【2】 宗亮.由勇武而忠义:中古时期关羽形象的演变【J】.运城学院学报.2022(05):8-12+18
【3】 寒鲲.关羽的成神封圣之路【J】.廉政瞭望.2022(21):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