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大清一等带刀侍卫:五步之内格杀勿论,一刀毙命,佩刀都是特制的
迪丽瓦拉
2025-08-05 13:33:09
0

大清一等带刀侍卫:五步之内格杀勿论,一刀毙命,佩刀都是特制的

在紫禁城的深处,有一群神秘而威严的身影,他们身披明黄色马褂,腰间佩戴锋利无比的宝刀。这些人就是大清朝的一等带刀侍卫,他们是皇帝的贴身护卫,拥有常人难以想象的权力和特权。据说,他们可以在皇帝五步之内格杀任何可疑之人,而且不会受到任何惩罚。他们的佩刀更是传说中的"杀人不见血"的利器,一刀便可取人性命。但是,这些侍卫究竟是如何选拔出来的?他们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权力?而这个看似令人羡慕的职位,又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大清侍卫制度的演变

要说大清侍卫制度的由来,还得从努尔哈赤说起。那时候,后金还在关外打拼,努尔哈赤身边都是自家兄弟,哪里需要什么侍卫?他最多也就带着两位大臣出门,连个专门的护卫都没有。

可是世事难料,随着后金的势力越来越大,打仗的日子也越来越多。虽说大明朝不太可能派刺客潜入后金大营,但小心驶得万年船嘛!于是,努尔哈赤琢磨着从军中挑选了几个身手不错的小伙子,跟在自己身边护卫。

这几个人可不能算是正儿八经的侍卫,充其量就是临时执行护卫任务的士兵。他们还得听一位大臣的指挥,要是原来的部队要出征,他们就得乖乖回去,护卫的活儿就得另找人干。总之,努尔哈赤这会儿还没有专门的护卫队伍。

等到皇太极继位后,情况就不一样了。皇太极可是个有远见的主,他意识到建立一支固定的侍卫队伍的重要性。于是,宫中侍卫这个职业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皇太极时期,侍卫队伍开始慢慢成型。不再像努尔哈赤时期那样临时拼凑,而是有了固定的人员编制。为了管理这支队伍,还特意设立了"内大臣"这个职位,专门统领侍卫们。同时,还成立了一个叫"侍卫处"的部门,负责侍卫们的日常事务。

这时候的侍卫制度虽然还不是很完善,但已经初具规模了。皇太极还规定,只有上三旗的子弟才有资格当侍卫。这一规定为日后清朝侍卫的选拔奠定了基础。

时光飞逝,转眼间清军入关了。顺治皇帝进驻紫禁城,坐上了真正的龙椅。这下可不得了,侍卫处的设置又有了大变化。

首先,统领侍卫的"内大臣"变成了一个固定的官职,而且还得由王公贵族或者他们的子孙来担任。这一规定可是让不少王公贵族的后代摩拳擦掌,争相想要当这个"内大臣"呢!

其次,侍卫处的职责也扩大了。它不仅要管理宫里的侍卫,连保卫皇宫的亲卫队也归它管。这下子,侍卫处可真成了皇宫里的一个"小朝廷"了。

顺治皇帝还设立了一个新职位,叫"领侍卫内大臣"。这可是个一品大员,虽然比不上朝中大臣那么有实权,但在宫里可是说一不二的存在。领侍卫内大臣必须由上三旗的人担任,而且只设一个。

这位领侍卫内大臣可不是闲差事。他要负责给皇上挑选侍卫和亲卫队,还得训练这些人的武艺。你想啊,侍卫要是比皇上还弱,那还怎么保护皇上?训练好了之后,领侍卫内大臣还得给侍卫们排班,安排谁值班、在哪值班、怎么轮换,都得他操心。

不仅如此,哪个侍卫武功高强、哪个侍卫尽忠职守、哪个侍卫表现出色,侍卫们的升迁也都由领侍卫内大臣说了算。这可真是权力不小啊!

但是,皇帝可不傻。把宫里的武装力量都交给一个人管,万一这个领侍卫内大臣想造反怎么办?于是,朝廷又设立了六名内大臣,专门协助领侍卫内大臣工作。这六个人得从上三旗里每个旗选两个人来担任,也是一品官。

这么一来,侍卫处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最上面是领侍卫内大臣,下面是六名内大臣,再下面就是各级侍卫。这个体系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成为了清朝宫廷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就这样,从努尔哈赤时期的临时护卫,到皇太极时期的正式侍卫队,再到顺治年间的完善制度,大清的侍卫制度可谓是经历了一番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制度不仅保障了皇帝的安全,也为那些想要在宫中谋得一官半职的八旗子弟提供了一条新的上升通道。谁能想到,日后那些叱咤风云的大臣,比如和珅、傅恒,都是从这个侍卫处里走出来的呢?

侍卫的层级和选拔

说起大清侍卫的层级,那可真是一套复杂的体系。就像一座金字塔,越往上人越少,要求也越严格。咱们就从塔尖儿上的一等侍卫说起吧。

一等侍卫,又称头等侍卫,这可是正儿八经的正三品官。在整个紫禁城里,一等侍卫总共只有六十个名额,这可不是大白菜,想当就能当的。这六十个人得从上三旗里挑选,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各出二十个。你别看只有六十个人,但这可是精挑细选出来的精英中的精英。

有趣的是,想当一等侍卫可不是一步登天的事。得先从二等侍卫里挑选表现出色的,才有机会晋升为一等侍卫。这就好比现在的公司,想当总经理,得先从经理做起一样。

说到二等侍卫,他们的人数比一等侍卫多了不少,总共有一百五十人。同样的,二等侍卫也得是上三旗的子弟,每个旗出五十个。但是,二等侍卫也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他们都是从三等侍卫里提拔上来的。

再往下就是三等侍卫了,人数更多,有二百零七人。虽然级别低了点,但依然得是上三旗的人才行。不过,三等侍卫下面可就没有四等侍卫了,那么他们是从哪里来的呢?答案是蓝翎侍卫。

蓝翎侍卫可以说是侍卫界的"预备役"。在紫禁城里,蓝翎侍卫只有九十个名额。这些人要么是上三旗的子弟,要么就是通过武举考试考上来的武进士。

说到武举考试,那可真是一场龙争虎斗。清朝不仅有选拔文官的科举考试,还专门设立了选拔武将的武举考试。考中了武进士的人,都有资格担任蓝翎侍卫,成为正式侍卫的候补。每次参加武术科举的武进士,大多数都来当了蓝翎侍卫。

不过,要是考中了武状元,那可就不得了了。武状元可不用从蓝翎侍卫做起,而是可以直接入职。有一年的武状元特别厉害,雍正皇帝一高兴,直接让他当了一等侍卫。这下可把其他侍卫羡慕坏了,毕竟人家一步登天,直接成了正三品的大官。

说起选拔,那可真是一场腥风血雨。每年的武举考试,可以说是八旗子弟们的"超级盛会"。考试内容包括骑射、刀法、拳脚功夫等等,可谓是全面考验一个人的武艺。

考试分为三场,第一场是骑射。考生们需要骑马飞奔,同时用弓箭射击目标。这可不是闹着玩的,稍有不慎就可能摔下马来。第二场是器械,主要考察刀枪棍棒的使用。第三场则是拳脚功夫,考生们需要展示自己的搏击技能。

通过这三场考试的人,才有资格成为蓝翎侍卫。而能够在这三场考试中脱颖而出的,就是那些武状元、武榜眼和武探花了。他们不仅武艺高强,还得有过人的智慧和胆识。毕竟,在皇帝身边当差,可不仅仅是比比武艺那么简单。

有意思的是,虽然清朝规定只有上三旗的子弟才能当侍卫,但实际上,只要有真本事,就算是汉人也有机会。比如康熙年间就有个叫张五哥的汉人,因为武艺高强,被康熙破格提拔为御前侍卫。这在当时可是引起不小的轰动呢。

除了武艺高强,想要当上侍卫还得有一副好身板。清朝对侍卫的身高有严格要求,一般来说,得有一米七以上才行。这在当时可是相当高的个子了。而且,长相也得过关,不能有明显的疤痕或者残疾。

但是,光有武艺和相貌还不够。想要成为侍卫,还得有过硬的政治背景。一般来说,侍卫们都是出身名门望族,家世清白。皇帝可不敢随随便便让一个来历不明的人在自己身边当差。

成为侍卫后,还得经过严格的培训。除了继续锻炼武艺,还要学习宫廷礼仪、历史典故等等。毕竟,侍卫们不仅要保护皇帝的安全,有时候还得充当皇帝的参谋和陪聊对象。

就这样,通过层层选拔和培训,那些最优秀的八旗子弟们才能成为皇帝身边的侍卫。从蓝翎侍卫到三等侍卫,再到二等侍卫,最后成为一等侍卫,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和机遇。

而这个看似严格的选拔制度,不仅保证了侍卫们的质量,也为那些有志之士提供了一条上升的通道。谁知道呢,今天的一个小小的蓝翎侍卫,说不定明天就成了朝廷的重臣呢!

特殊侍卫的设立与职责

说起大清朝的侍卫,可不只有咱们前面提到的那些常规侍卫。还有一些特殊侍卫,那可真是龙中之龙、凤中之凤。这些特殊侍卫,大多是由皇帝亲自钦点的,他们的权力和地位,往往超乎常人的想象。

要说到这些特殊侍卫,就不得不提到康熙皇帝。这位励精图治的皇帝,可不单单满足于现有的侍卫制度。他老人家一琢磨,觉得还得再设立几种特殊侍卫,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安全。

于是乎,康熙皇帝就设立了御前侍卫这个职位。御前侍卫,顾名思义,就是在皇帝御前服侍的侍卫。这些人可不是一般的侍卫能比的,他们可是皇帝的贴身护卫,离龙体最近的那批人。

御前侍卫的选拔可谓是严上加严。康熙皇帝亲自过问,不光要看武艺,还要看人品。有一回,康熙就看中了一个叫张五哥的小伙子。这张五哥不光武艺高强,还特别孝顺。康熙一高兴,就把他提拔成了御前侍卫。

有意思的是,这个张五哥还是个汉人。要知道,在满族统治的清朝,一个汉人能当上御前侍卫,那可真是凤毛麟角啊!这足以见得康熙皇帝的用人之道,只要有本事,管你是满是汉呢。

御前侍卫的职责可不只是保护皇帝那么简单。他们还得随时待命,陪同皇帝处理政务、出行游猎。有时候,御前侍卫还得充当皇帝的耳目,打探一些宫中的秘密。

除了御前侍卫,康熙还设立了乾清门侍卫这个职位。乾清门可是皇帝日常起居的地方,能在这里当差的侍卫,那地位可想而知。

有趣的是,乾清门侍卫大多数都是康熙从别处调过来的。这些人可能原本是在其他地方当差,但因为表现出色,被康熙看中,就调到了乾清门来。这么一来,乾清门侍卫里可就汇集了各路人才,有的擅长武艺,有的长于谋略,还有的精通文墨。

乾清门侍卫的职责也是五花八门。除了保护皇帝的安全,他们还得负责传递奏章、伺候皇帝日常起居。有时候,皇帝想找人下下棋、谈谈心,也得找这些乾清门侍卫。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这么多侍卫,谁来管理呢?别急,康熙皇帝早就想到了这一点。他专门设立了一个叫"御前大臣"的职位,专门管理这些特殊侍卫。

御前大臣可不是一般人能当的。这个职位的品级和领侍卫内大臣一样高,都是一品大员。但是,御前大臣只管康熙设立的这些特殊侍卫,不受领侍卫内大臣和侍卫处的管辖。

有意思的是,大部分御前大臣都是兼职。他们往往是皇帝最信任的大臣,平时在朝中担任要职,兼任御前大臣。比如说,康熙晚年时,著名的大学士张廷玉就曾担任过御前大臣。后来到了乾隆年间,那个名声响亮的和珅,也当过这个差事。

御前大臣的职责可不轻松。他们不仅要管理御前侍卫和乾清门侍卫的日常事务,还得随时向皇帝汇报情况。更重要的是,当皇帝出宫巡视时,御前大臣还得和领侍卫内大臣一起,负责保护好皇宫,同时还得兼管奏事处的事情。

这些特殊侍卫和御前大臣的设立,可以说是康熙皇帝政治智慧的体现。通过这种方式,他不仅加强了自身的安全保障,还建立了一个直接受控于自己的情报系统。

这些特殊侍卫们,可以说是皇帝的眼线和耳目。他们游走于宫廷各处,收集各种信息,然后直接向皇帝汇报。这样一来,皇帝就能及时掌握宫中和朝中的动向,做到未雨绸缪。

不仅如此,这些特殊侍卫还成了皇帝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渠道。很多后来在朝中大有作为的大臣,最初都是从这些特殊侍卫中脱颖而出的。比如说,后来声名显赫的和珅,最初就是个小小的侍卫。

当然,这种制度也不是没有风险。把这么大的权力交给这些特殊侍卫和御前大臣,万一他们生了二心怎么办?但是,聪明如康熙,早就想到了这一点。他采取了分权制衡的方法,让这些特殊侍卫和普通侍卫互相牵制,同时又都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一来,就大大降低了他们结党营私或者谋反的可能性。

就这样,通过设立这些特殊侍卫和御前大臣,康熙皇帝不仅加强了自身的安全保障,还建立了一个高效的情报系统和人才培养机制。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成为了清朝宫廷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侍卫的特权与待遇

说起大清侍卫的特权和待遇,那可真是让人羡慕得直咂舌。这帮子侍卫们,不光是皇帝身边的红人,还享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特权。咱们今天就来细细道来,看看这些侍卫们到底有多么"来头"。

首先,咱们得说说侍卫们的标志性服饰——黄马褂。这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穿的。在清朝,明黄色可是皇帝专用的颜色,一般人连碰都不敢碰。但是侍卫们却可以穿上明黄色的马褂,这可是莫大的荣耀啊!

你别看就是一件衣服,这黄马褂可是有大学问的。据说,康熙皇帝有一次微服私访,差点被一群地痞流氓给欺负了。幸亏他身边的侍卫及时亮出了黄马褂,那帮地痞一看,吓得屁滚尿流,跪地求饶。从那以后,黄马褂就成了侍卫们的"护身符",走到哪儿都倍儿有面子。

不过,你别以为所有侍卫都能穿黄马褂。只有一等侍卫才有这个资格。二等、三等侍卫就只能穿蓝马褂了。这下你知道为啥大家都挤破头想当一等侍卫了吧?

除了黄马褂,侍卫们还有一样特殊的装饰品——花翎。这花翎可不是普通的装饰品,它可是身份的象征。在清朝,能戴花翎的都是有功之臣。侍卫们虽然不是朝中大臣,但因为贴身保护皇帝,也有资格戴上这一身份的象征。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问,侍卫们的待遇如何?那可真是好得很呐!拿御前侍卫来说吧,他们不仅是正三品的高官,日常的福利也是多得很。因为经常跟皇帝、皇子、妃子们打交道,时不时就能得到一些赏赐。三五十两银子对他们来说,那就跟今天的人得了个年终奖差不多。

要是赶上皇上、皇后甚至是太后出巡,那御前侍卫们得到的赏赐就更多了。有一次,乾隆皇帝南巡,一高兴,就赏了御前侍卫们每人一百两银子。你想想,一百两银子在当时可是普通老百姓一年的花销啊!

不过,侍卫们的待遇好,工作也是有风险的。你想啊,他们整天守在皇帝身边,万一出了点差错,那可是掉脑袋的买卖。有一回,康熙皇帝去打猎,一个不小心从马上摔了下来。结果那天值班的侍卫,直接就被革职查办了。

说到侍卫的特权,最让人咋舌的莫过于他们的"生杀大权"了。据说,当皇帝出巡的时候,任何人都不许靠近皇帝五步之内。要是有谁不长眼,敢往皇帝跟前凑,御前侍卫二话不说,直接就能把人给砍了。

更厉害的是,就算侍卫把人给砍错了,只要是在保护皇帝的过程中,也不会受到惩罚。这可真是"先斩后奏"的典范啊!不过话说回来,能当上侍卫的,哪个不是精明强干之辈?他们才不会随随便便就动刀子呢。

再说说侍卫们的佩刀。这可不是普通的刀,而是特制的"侍卫宝刀"。据说,这刀锋利无比,杀人于无形。有个说法是,为了不让血溅到皇帝身上,这刀被特制成了"杀人不见血"的利器。

这把刀不仅锋利,还有讲究呢。康熙到乾隆年间的侍卫佩刀,都是用上等的钢材打造的。刀柄上还镶嵌着珍贵的宝石,看起来既威风又气派。每个新晋的侍卫,都会被郑重其事地授予这把佩刀,可见朝廷对这把刀的重视程度。

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特权,侍卫们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福利"。比如说,他们可以随时进出皇宫的各个角落,这在当时可是非常难得的权力。要知道,就连一些高官大臣,想进皇宫还得层层申请呢。

还有,侍卫们因为经常跟皇帝接触,所以很容易得到皇帝的赏识。只要有点本事,很快就能平步青云。就拿和珅来说吧,他最初不过是个小小的侍卫,后来愣是成了乾隆朝的权臣,富可敌国。

当然,这么多特权和待遇,自然也是有代价的。侍卫们的工作时间可是没有固定的,随时都得待命。皇帝要是半夜想吃碗面,那御前侍卫就得半夜爬起来伺候。要是皇帝心血来潮想出去微服私访,那侍卫们就得二十四小时寸步不离地保护。

总的来说,清朝侍卫的特权和待遇,可以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从衣着打扮到日常待遇,再到手中的权力,无一不彰显着他们的特殊地位。难怪那么多人挤破头想当侍卫呢!不过话说回来,这份工作虽然待遇好,但责任重大,稍有不慎就是掉脑袋的买卖,可真不是一般人能胜任的。

侍卫背后的故事与命运

说起大清朝的侍卫,那可真是一本厚厚的书,里面装满了跌宕起伏的故事。有人从侍卫摇身一变成了大官,也有人从云端跌落尘埃。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侍卫们的人生百态。

要说侍卫出身的大官,那可得从傅恒说起。这位爷可不是一般人,他是乾隆皇帝的岳父,满洲正黄旗人。年轻时,傅恒就在宫里当侍卫,因为表现出色,很快就被乾隆看中了。

有一次,乾隆微服出巡,遇到了一群劫匪。眼看就要吃亏的时候,傅恒挺身而出,三下五除二就把劫匪们给收拾了。乾隆一看,这小子不错啊,武艺高强,还够忠心。于是,傅恒就这么平步青云,从一个小小的侍卫,一路升到了军机大臣的位置。

不过,傅恒的故事还没完。他的女儿后来成了乾隆的皇后,这下可好,傅恒摇身一变成了国丈。从侍卫到国丈,这段传奇经历在清朝历史上可谓是独一无二。

说完了傅恒,咱们再来说说和珅。这位可是清朝历史上最有名的贪官了。但你可能不知道,和珅最初也是个侍卫。

和珅年轻时参加科举考试,结果名落孙山。但是这小子不死心,想着既然走不了文官的路,那就去当侍卫吧。没想到这一步棋走对了,和珅在宫里如鱼得水,很快就得到了乾隆的赏识。

有一次,乾隆问和珅:"你说,朕为什么这么喜欢你?"和珅立马回答:"皇上喜欢臣,就像臣喜欢钱一样。"乾隆一听,哈哈大笑。你看,这和珅多会说话,难怪能得到乾隆的青睐。

就这样,和珅从一个小小的侍卫,一路升到了军机大臣、吏部尚书的高位。据说他的家产比国库还要富裕,真是应了那句"钱比王树高,权比天还大"。

不过,和珅的结局可没有傅恒那么好。等到嘉庆即位后,和珅就倒台了,最后落得个抄家问斩的下场。这也告诉我们,当侍卫可以飞黄腾达,但是要是不知收敛,下场可能会很惨。

说完了这些飞黄腾达的侍卫,咱们再来说说那些命运多舛的侍卫。

康熙年间有个侍卫叫苏克萨哈,这位爷可是满洲正黄旗人,从小就在宫里当差。按理说,这样的出身应该前途无量。可谁知道,这位爷偏偏卷入了康熙晚年的夺嫡之争。

当时康熙的几个儿子为了争夺皇位,可谓是明争暗斗。苏克萨哈不知怎么的,就站到了后来被废的太子一边。结果康熙一怒之下,不仅废了太子,还把苏克萨哈给发配到了黑龙江。

这下可好,苏克萨哈从天子脚下的红人,一下子变成了边疆的囚徒。据说他在黑龙江的日子可不好过,每天吃的都是些粗茶淡饭,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再说个乾隆时期的侍卫,叫噶尔弼。这位爷本来是个前途无量的侍卫,因为武艺高强,很受乾隆的赏识。有一次在围猎的时候,噶尔弼为了表现自己,冒冒失失地冲到了前面。

结果好嘛,一不小心惊动了乾隆要猎的猛兽。乾隆大怒,二话不说就把噶尔弼给革职查办了。就这样,噶尔弼从一个前途无量的侍卫,一下子变成了无业游民。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当侍卫虽然能飞黄腾达,但也是在刀尖上跳舞。稍有不慎,就可能万劫不复。

不过,侍卫的命运也不全是悲剧。有些侍卫虽然没有当上大官,但也过得很滋润。比如说,有些退下来的侍卫就被安排到各地当官,虽然官职不高,但也能安度晚年。

还有些侍卫,退休后被封为世袭骑都尉,这可是个很体面的差事。虽然没有实权,但是每年都有固定的俸禄,子孙后代也能世代承袭这个爵位。

总的来说,侍卫这个职业在清朝可以说是机遇与风险并存。有的人通过这个跳板平步青云,有的人却因此跌入谷底。但不管怎么说,能当上侍卫的人,都是有几分本事的。他们的故事,也为清朝的历史增添了不少色彩。

从傅恒到和珅,从苏克萨哈到噶尔弼,这些侍卫的命运可谓是大起大落。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个人的悲欢离合,更折射出了清朝政治的风云变幻。在和平年代,侍卫们能够飞黄腾达;而在动荡时期,他们却可能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这些起起落落的人生,共同编织成了清朝宫廷中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大... 每天不一样的:精彩!期待您的:关注! 大唐猛将苏定方:被遗忘的英雄与他的不朽功绩 在唐朝这个辉煌的...
原创 历... 众所周知,近代以来给我国造成损害最严重的国家就是日本,自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发动侵台战争开...
原创 历... 历史都是有正反两面性的,毕竟大部分历史都是后人书写前人,而后人在书写前人时,难免会恶意添加,甚至极端...
原创 韩... 1938年3月12日深夜,当张自忠率第59军星夜兼程,突然从战场南线赶到北线的临沂时,日酋板垣征四郎...
原创 吴... 明末吴三桂手握重兵,为什么还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归顺满清,而不选择汉人政权李自成呢(1644年建立大顺政...
原创 彭... 彭老总遇刺,李聚奎眼明手快,扑倒叛徒,救下开国元帅 世人皆知彭德怀元帅是我国开国元勋,却鲜有人知他曾...
原创 日... 注:原创首发,抄袭搬运到任何平台、都必追究到底!腿长,追得也比较凶.....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
原创 曹... 古人云,“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这是在多个政权或社会出现割据势力之时最真实的一句话,虽有其主...
原创 1... 1995年的一个春夜,朝鲜的咸镜北道天空下,数千名士兵的身影在密林和山谷间迅速移动,只有脚步声和偶尔...
原创 在...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里,下令杀死关羽的正是孙权。孙权想了想,说道:“这就是你的意思。”于是下令退兵...
原创 宋... 宋朝:经济巨人背后的“软肋” 导语: 提起宋朝,人们往往想到的是那繁华的市井、热闹的夜市,还有那流传...
原创 宋... 宋朝官帽可谓独具一格,尤其是那官帽上突兀伸出的两根长翅,仿若穿越岁月的奇特标识,非常容易引人探究其背...
原创 张... 在东北的历史大潮中,有两位重要的人物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说到这里, 或许大家想到的会是那位赫赫有名的“...
原创 与... 与庞统齐名的谋臣,却被诸葛亮废为平民,诸葛亮死后他为何大哭? 导语:常言道,祸从口出。因此我们说话的...
原创 商... 妇好,这位商王武丁的伴侣,不仅是宫廷深处温婉的王后,更是我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女性军事统帅,她的名字在...
原创 埃... 埃文凯尔想把国礼瓷送给中国的博物馆 他表示收到很多来自中国人民的珍贵礼物,所以想开一家自己的博物馆来...
原创 彭... 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辉煌而又悲壮的篇章。1934年,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经过两年的艰难跋涉,最终...
原创 明... 明朝的鼎盛疆域和清朝的鼎盛疆域哪个地缘优势更大? 1.明朝最北边到达了勒拿河地区,比清朝还更靠北,然...
原创 清... 文/一锅烩菜 编辑/一锅烩菜 一、引言 A.研究背景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官服不仅是一...
原创 宇...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有很多英年早逝的皇帝,其中还不乏一些雄才大略的人,他们能力非凡,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