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世人皆知苹果是当今最常见的水果之一,却鲜少有人知道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几乎找不到"苹果"二字的踪迹。究其缘由,并非是古人不食用此物,而是另有隐情。漫步日本东京的水果店,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货架上的苹果竟然标注着"林檎"二字。这一现象,牵扯出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文化渊源。为何我国古人不称之为苹果?为何日本人至今仍保留着这个古老的称谓?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呢?
一、苹果的起源之谜
在新疆天山山脉的深处,有一片独特的原始果林。这里生长着世界上最古老的野生苹果树,其中不少已有数百年历史。这些野生苹果树的果实虽然比现代苹果小得多,但却蕴含着极其丰富的遗传资源。2017年,山东农业大学的陈雪森教授带领科研团队在此地进行考察时,通过DNA测序发现,这些野生苹果与世界各地栽培苹果品种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
考古发现为这一研究提供了有力佐证。在新疆吐鲁番的阿斯塔那古墓群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唐代时期的野生苹果干。这些果干虽经千年岁月,却依然保存完好,显示出古人对苹果的特殊保存技术。与此同时,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也多次出现了果树和采摘场景的描绘,其中就包括体型较小的野生苹果。
有趣的是,在河西走廊一带出土的汉代简牍中,记载了一种特殊的贸易:商人们将天山野果运往中原地区,其中就包括野生苹果。这种贸易活动的存在,不仅证实了苹果的传播路线,也说明了古代丝绸之路在物种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考古技术的进步,科研人员在陕西西安长安城遗址出土的唐代果核中,发现了具有新疆野苹果特征的果核。这表明在唐代时期,野生苹果已经传播到了中原地区,并开始了初步的人工栽培。
更为关键的是,在2021年山东农业大学的基因研究成果中,通过对全球2000多个苹果品种的基因组分析发现,现代苹果品种中都含有来自新疆野生苹果的基因片段。这一发现彻底推翻了此前认为苹果起源于中亚或西亚的观点,确立了中国作为苹果原产地的科学地位。
古籍中也留下了相关记载。西汉时期的《尔雅》中就有"林檎"的记载,描述其"味甘美,引鸟来啄"。这种描述与新疆野生苹果的特征完全吻合。到了魏晋时期,《齐民要术》更是详细记载了野生苹果的栽培方法,表明当时人们已经开始有意识地驯化野生品种。
这些发现不仅解开了苹果起源的谜题,也展现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事实:中国不仅是苹果的发源地,更是最早开始驯化和栽培苹果的国家之一。而新疆的野生苹果,则成为了现代苹果品种改良的重要基因库,为全球苹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
二、"林檎"名称的由来
在汉代史书《广志》中,首次出现了对"林檎"的详细记载:"林檎,似赤柰子,亦名黑禽,亦名来禽。言味甘,熟则来禽也。"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林檎的外观特征,更揭示了这一名称的由来:因其成熟时吸引飞鸟前来觅食,故得此名。
东汉时期的《说文解字》中,许慎对"林檎"二字进行了更深入的解释。"林"字代表树木丛生之处,"檎"字则是形声字,从木,禽声,暗示了这种果实与飞禽的密切关系。这一解释在当时的文化语境中具有独特的意义,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观察的细腻。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林檎"一词开始频繁出现在诗文之中。南朝宋代文学家谢灵运在《山居赋》中写道:"林檎结实,飞鸟争鸣。"描绘了野生苹果树结果时的生动景象。这一时期的文人墨客往往将林檎与自然生态联系在一起,赋予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到了唐代,随着果树栽培技术的进步,林檎逐渐从野生状态转向人工种植。在长安城的贵族庭院中,林檎树成为了一道独特的景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闲居》诗中写道:"庭前林檎映朱栏,秋色如画待客看。"描绘了林檎由野生果树转变为观赏果树的过程。
宋代《本草纲目》中详细记载了林檎的药用价值:"林檎性平,味甘微酸,可清热解暑,生津止渴。"这一记载表明,古人不仅将林檎视为果品,更认识到了其药用价值。宋代画家在《多果图》等工笔画作品中,常常将林檎与其他果实一同描绘,展现出其在古代园艺中的重要地位。
元代文人郭思的《林园记事》中记载:"秋日采摘林檎,置于瓦罐中封存,经年不坏。"这段记载反映了古人对林檎保存方法的探索。明代《群芳谱》更是详细记录了林檎的栽培技术,包括选址、施肥、修剪等具体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林檎的名称在不同地区也有所变化。北方称之为"柰",南方多称"林檎",而西北地区则称为"频婆"。这种称谓的多样性反映了古代各地方言文化的差异,也体现了林檎在不同地域的传播过程。
在古代文人的笔下,林檎往往与隐逸生活相联系。南宋诗人陆游在《山园小梅》中写道:"林檎红熟满枝头,野鸟相呼入院愁。"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林檎的自然特性,更赋予了其文人隐逸的精神内涵。
这一古老的称谓随着文化传播传入日本,并被完整保留至今。在日本的古籍《源氏物语》中,就有大量关于"林檎"的记载,显示出中日文化交流的深远影响。
三、皇家与苹果的不解之缘
魏晋时期的皇室贡品档案中,记载了一个有趣的细节:每年秋季,凉州都要向皇室进贡一种特殊的林檎,称为"玉林檎"。这种林檎体型较小,果皮呈青白色,透明如玉,是当时极为珍贵的品种。据《晋书·舆服志》记载,这种林檎专门用玉匣盛放,以冰窖贮存,可保存数月之久。
西晋怀帝时期的宫廷记载显示,御膳房曾设立专门的"果脯署",负责加工制作各类果品。其中就包括以林檎为原料制作的"琼林檎",这是一种经过特殊工艺处理的蜜饯,在宫廷宴会上供贵族享用。《荆楚岁时记》中提到,这种果品在春节期间还会作为皇室赏赐大臣的礼品之一。
到了唐代,林檎在宫廷中的用途更加多样。唐代宫廷香方《龙脑香方》记载了一种特殊的香料配方,其中就使用了林檎的果皮。宫女们将林檎皮晒干后研磨成粉,与龙脑、麝香等名贵香料调配,制成独特的香丸,用于熏染衣物和寝具。
在唐玄宗时期,长安城外的御苑中专门辟有"林檎园"。据《长安志》记载,这座果园占地近百亩,种植着多个品种的林檎。每到秋季,御苑的园丁们会将最优质的果实采摘后,用特制的竹筐层层包裹,送往宫中。唐代诗人王维曾在《早秋山中作》中描绘道:"御园林檎熟,金盘进新实。"
宋代皇室对林檎的喜爱更为明显。《宋会要辑稿》中记载,宫中设有专门的"果实库",负责管理各地进贡的水果。其中林檎被列为"上等果品",与荔枝、龙眼并列。宋徽宗时期,还特别从西域引进了一种红色林檎,称为"胭脂林檎",因其色泽艳丽,深受宫廷贵族喜爱。
明清时期,皇室果园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明代《万历野获编》记载,南京皇宫御花园中种植的林檎品种多达十余种。每逢秋季丰收,御膳房会将部分果实制成各种点心,如"林檎酥"、"林檎糕"等,供皇室享用。
到了清代,林檎在宫廷中的地位依然显赫。乾隆年间的《造办处档案》中详细记录了皇室果园的管理制度,包括林檎树的培育、修剪和采摘时间等具体规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慈禧太后在西逃途中,随行物品中就包括一批精心挑选的林檎,这些果实被装在特制的木匣中,以备路上享用。
清宫档案还记载了一个特殊的传统:每年中秋节前后,各地进贡的林檎会被分成数份,其中一部分送往皇帝的书房,称为"书房果",用于皇帝在批阅奏折时享用。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显示出林檎在皇室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四、林檎东渡扎根日本
随着遣唐使的往来,"林檎"一词连同其种植技术一同传入日本。据《日本书纪》记载,在703年,即大宝三年,遣唐使首次将林檎树苗带回日本。这批树苗被种植在奈良平城京的御苑中,开启了日本林檎栽培的历史。
平安时代的《延喜式》详细记录了当时宫廷中林檎的种植规范。文中提到,皇室御苑每年春季都要举行植树仪式,其中林檎树的栽种尤为重要。种植时需选择在寅时,由专门的园丁按照特定礼仪进行。这些细节体现了日本人对中国园艺技术的继承和发展。
在《源氏物语》等平安时代的文学作品中,林檎多次出现。作品描绘了贵族们在赏花宴上品尝林檎的场景,显示出这种水果在平安贵族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在秋季,林檎常与红叶、菊花一同被用来装点庭园,构成了独特的赏秋景致。
鎌仓时代,禅宗寺院开始大规模种植林檎。《五山十刹记》记载,镰仓五山的寺院庭园中都种有林檎树。这些寺院不仅保存了林檎的栽培技术,还发展出了独特的加工方法。例如,建长寺就创制了一种特殊的林檎干制品,称为"禅林檎",作为寺院特产流传至今。
室町幕府时期,林檎的种植区域进一步扩大。《御成记》中记载,足利义满在京都北山的金阁寺庭园中专门辟有林檎园。这些林檎不仅供幕府将军享用,还作为外交礼品赠送给朝鲜使节。当时的茶道大师村田珠光还创制了一种以林檎为主题的茶道点心,称为"林檎饼"。
江户时代,林檎的栽培技术获得重大突破。《农业全书》记载了一种名为"接木法"的新技术,这是从中国传入的嫁接方法的改良版。此法大大提高了林檎的产量和品质。同时,各藩开始编纂果树栽培专著,如《果树栽培记》《林檎培养法》等,系统记录了林檎的种植经验。
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派遣农业考察团赴欧美考察。1871年,考察团从美国引进了新品种苹果。但有趣的是,在官方文书中,这些舶来品仍被称为"西洋林檎",而传统品种则称为"和林檎"。这种称谓的区分一直持续到今天,反映了日本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日本各地形成了特色林檎产区。青森县的津轻地区成为最著名的林檎产地,当地农民保留了许多传统栽培技术。每年秋季举办的"林檎祭"不仅是农业节日,更成为了传统文化的象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人将林檎的传统文化符号融入现代生活。从浮世绘到现代漫画,从古典和歌到流行音乐,林檎始终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意象。即使在现代超市中,商家仍然使用"林檎"而非"アップル"来标注这种水果,体现了日本对这一古老称谓的传承。
五、林檎的文化意蕴演变
自汉代以来,林檎在文人笔下呈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东汉班固在《西都赋》中写道:"林檎树下,高士独坐。"这一意象开启了林檎与隐逸文化相结合的传统。魏晋时期,许多文人雅士在园林中种植林檎,将其视为清高品格的象征。
南北朝时期,林檎的文化意象进一步丰富。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描绘了采摘林檎的场景,使其成为归隐生活的重要标志。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记载,当时洛阳城外的名士庄园多种植林檎,每到秋季便邀友人赏果,形成了独特的文人雅集传统。
唐代文人赋予林檎更多诗意。李白在《清平调》中以"玉盘珍果"形容林檎,展现其高贵品质。杜甫的《江村》中"山林檎熟红且香"一句,则道出了林檎与自然生活的和谐。白居易在长安城郊的别业中专门辟有林檎园,并创作多首咏林檎诗,其中"秋深红实挂枝头,客至不须张绮疏"的诗句,传诵一时。
宋代画家在工笔花鸟画中经常描绘林檎。《宣和画谱》记载,宫廷画师徐崇嗣擅长画"秋林檎图",将林檎与秋季景物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意境。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记述了一个典故:有人在雪夜访友,见院中林檎树挂满积雪,顿觉胜似百花。这一记载展现了文人对林檎审美意趣的追求。
金元时期,林檎成为文人园林中不可或缺的景观。元代画家赵孟頫的《林檎秋色图》,将林檎树与山石、流水相配,创造出典雅的园林意境。《园冶》等造园著作中,都将林檎列为重要的园林植物,并详细论述其布置方法。
明代文人开始关注林檎的品种特征。《群芳谱》记载了当时流行的各种林檎品种,如"玉露"、"珊瑚"等,并配以精美的插图。文人们常在庭院中种植不同品种的林檎,并以此为题创作诗文。如王世贞在《游园杂记》中详细记述了自己园中十余种林檎的特点。
清代园林中的林檎更具观赏价值。《清宫花木谱》记载,圆明园中种植的林檎树不仅重视果实,更注重其观花效果。每到春季,林檎花开满园,与牡丹、海棠相映成趣。乾隆皇帝多次为园中林檎题诗,如"春风院落百花新,独爱林檎着意看"等句,反映了统治者对这一传统文化符号的推崇。
近代以来,林檎的文化意蕴继续延伸。画家齐白石的《林檎小鸟图》将传统文人画的意境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徐悲鸿在《林檎图》中以写实手法描绘林檎,展现出不同的艺术追求。诗人郭沫若在《天上的市场》中写道:"林檎熟了,挂满枝头似火红",赋予林檎新的时代内涵。
在民间工艺中,林檎图案被广泛运用于剪纸、刺绣等艺术形式。江南一带的传统年画中,常见林檎与仙鹤、寿星组合的图案,寓意福寿绵长。这些民间艺术形式使林檎的文化象征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