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普遍认知中,唐朝总是被赋予民风开放的标签。然而,当我们真正深入探究这一说法,其背后的真相却令人意想不到。
唐朝时期,社会经济繁荣,文化交流频繁,似乎为民风开放创造了有利的土壤。女性在服饰上的大胆选择,展现出不同于其他朝代的独特魅力。她们可以穿低胸装,不再受过多礼教的束缚,就像《簪花仕女图》中所描绘的那样,贵妇身着轻薄纱衣,体态丰腴而自信。这么说吧,当时的女性生活作为就能有所了解,现代人都得说一句:甘拜下风!。
当年张艺谋拍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就因为满屏幕的“馒头”而遭到人的吐槽,其实唐朝的女人着装,比他电影中的更暴露。
社会取乐成风
唐代是古代教坊的繁荣时期。宫妓八千到1万多。唐朝无论官府迎来送往,还是才子游山玩水,吟诗作对都要有乐妓陪同,许多大名鼎鼎的文人都有狎妓取乐的情况。都说唐朝民风开放,那唐朝女性到底有多开放?看完表示难以接受
官僚贵族们普遍蓄养家妓。白居易“黄金不惜买蛾眉,拣得如花三四枝”之诗句,便是对唐代这一世风之真实写照。而且白居易自己也身体力行,晚年在家中养妓过百。
自由度空前
唐朝女子对婚前贞操并不看重,失身再嫁也是常事。婚外恋等事情也少受谴责。当时的才女晁采与邻生文茂时常以诗通情,并乘机欢合,晁母得知后并不过分谴责,而是叹曰:“才子佳人,自应有此。”于是便为他们完婚。
扬大商人之妻孟氏在家中吟诗,一少年入门而言:浮生如寄,年少几何,岂如偷顷刻之欢。于是孟氏就和他私合。长山赵玉之女一日独游林薮,见一锦衣军官十分英武,便说:我若得此夫,死亦无恨。军官说:暂为夫可乎?赵氏说:暂为夫亦怀君恩。于是二人在林中欢合而别。
白居易的《琵琶行》:“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女性婚姻改嫁现象的存在。
寡妇再嫁在当时颇为常见,例如唐太宗之女高阳公主,她在丈夫死后又有了新的感情归属。但这是否就意味着唐朝民风完全开放呢?实则不然。在婚姻制度方面,虽然相较于前朝有了一定的松弛,但仍然存在着诸多限制和规范。高门大户的联姻更多是出于家族利益的考量,而并非纯粹的个人情感自由。面反映出当时女性婚姻改嫁现象的存在。
服饰穿着较为大胆
款式风格:唐朝流行的齐胸襦裙是一种很有代表性的服饰,这种裙子领口开得很低,能够露出大片的颈部和胸部肌肤,展现出女性的优美体态。而且唐朝女性的服装材质也较为轻薄,能够凸显出身体的轮廓,这与其他封建朝代女性包裹严实的穿着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穿着场合:不仅在宫廷和贵族阶层中女性的穿着较为开放,在民间也有一定的影响。一些女子在日常生活、外出游玩以及参加社交活动时都会穿着这样的服饰,不会因为暴露的穿着而受到过多的指责和限制。
唐朝的民风开放,更多的是在特定的领域和特定的人群中有所体现,并不能一概而论地认为整个唐朝社会完全开放自由。我们需要以更加全面、客观的视角去审视这一时期的民风,才能真正理解其背后复杂的社会因素和历史内涵。总之,当我们解开“都说唐朝民风开放”这个表面现象的面纱,所看到的真相远比想象中更为深奥和多元。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