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17年“王立群读《史记》”推出精装版,内容有重大修订
迪丽瓦拉
2024-11-03 04:07:15
0

原标题:时隔17年“王立群读《史记》”推出精装版,内容有重大修订

最近,一场主题为“《史记》的世界,世界的《史记》”的讲座在京举办,文化学者、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立群与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李凯就《史记》以及最新出版的“王立群读《史记》”系列作品进行了分享。

“《史记》的世界,世界的《史记》”讲座现场

“《史记》是慰藉内心唯一的精神支柱”

东方出版社介绍,“王立群读《史记》”系列作品在首次出版时隔17年后全新修订,其中《西楚霸王项羽》重新定位为乱世英雄,全部内容作了重大修订。这一系列1版1次图书还未全部入库,出版社就已安排紧急加印1版2次,以满足读者需求。

王立群教授研读《史记》58年,《百家讲坛》的众多主讲人中,他是教学经验最丰富的学者之一,他教过小学、中学、大学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他曾41年躬耕于教育,在61岁已过耳顺之年因为《百家讲坛》一夜成名。

《史记》位居二十四史之先,荣列“前四史”之首,不单因为它记录的历史时段最早,更因为它的伟大成就。最重要的是,它是司马迁“一个人”写成的历史,它陪伴着司马迁,度过了那些令人屈辱的漫漫长夜。《史记》里写了将近3000个人物,这些人物有先失败后成功的、有大器晚成的、有忍辱负重的、有先成功后失败的……他们都走过了不平凡的一生。

王立群谈道,他与《史记》结缘很早,《史记》是他在疲惫的体力劳动之后慰藉内心唯一的精神支柱。1982年,王立群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教授中国古代文学。随后的 24年,他由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一步步变换着角色,《史记》始终是他最喜爱的典籍之一。

2006年,王立群教授登上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向广大电视观众分享个人的读史心得。王立群教授反复推敲写作的“读《史记》系列”讲述了项羽、刘邦、秦始皇、吕后、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一生的功与过,涵盖了《史记》52万字三千年历史的主要内容,形成了通过人物讲历史、通过历史讲人生、通过人生讲精神,通俗易懂、准确风趣的讲读特色,让经典从高阁走向大众。

王立群读《史记》全系列精装典藏版

王立群称:“回首读《史记》、讲《史记》的日子,我深深体会到:历史虽然是过去,但历史从未过去;历史就是现实,现实让人读懂历史。”

比如在《西楚霸王项羽》中王立群写道:“一个人要想在有限的人生中成就一番事业,一定要有时代的大平台和个人的小平台。没有时代的大平台,就不能借助于历史潮流的力量,不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没有个人的小平台,时代的大平台就不属于自己” 。

面对选择,王立群在《千古一帝秦始皇》中点评丞相李斯时说:“选择应该选择的是勇敢,选择不该选择的是无奈,放弃不该放弃的是懦夫,放弃该放弃的是睿智。”

关于人性的弱点,王立群在《布衣天子:汉高祖刘邦》中写道:“人的一生中真正关心你的人非常少,只看结果,不问原因的人太多太多;因此,不要指望会有人仔细认真地关心你,即使是非常欣赏你的人,他也会因为各种原因忽视你。在这一点上要学会理解,不要抱怨。”

“王立群读《史记》”内页

对有争议的历史问题给出解读和思考

王立群读《史记》系列作品,不仅在连接历史和现实上有很多很被大众受用的观点,他对于很多有争议的历史问题,也给出了解读和思考。比如秦始皇的生父到底是谁?刘邦和项羽谁更值得尊重?吕后与戚夫人到底有什么深仇大恨?

王立群对历史人物也有大胆解读,比如对鸿门宴的一句解读让读者印象深刻:鸿门宴其实是五个明白人陪着一个糊涂人的盛宴。比如过去人们多认为司马相如是情圣,而王立群提出疑问: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到底是爱情还是骗局?司马相如其实不是情圣,他爱上卓文君另有目的:王子公主式的爱情从这一刻开始崩坍。司马相如好像童话里的青蛙王子,巫婆的魔杖随意一点,风度翩翩的王子突然变成枯井旁一只孤独猥琐的大青蛙。

王立群读《史记》系列作品用六位帝王级人物和一位女主囊括了《史记》中的主要内容,串联起《史记》记录的近三千年的历史。王立群的解读特色并不局限于帝王本身,而是用帝王传去串联制度创新、皇帝身边的重要人物。

比如在《千古一帝秦始皇》中,王立群认为,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最说不得的皇帝,一是说不得,二是说不清,三是说不完。其中,说不清是指通常人们认为秦始皇贡献中最核心的两个字是统一,统一中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但其实秦始皇最大的贡献不只是这些。他最大的贡献是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一种政治制度——帝国制,或曰中央集权制。也正是这一开创,让他在人教版高中历史课本“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只评述了三位皇帝中排“老大”。(其他两位是唐太宗和康熙帝)秦始皇第二个贡献是创建了一个庞大的帝国。秦始皇创建统一的帝国,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个至今仍然能够成为大国的基本框架。直到今天,一千年后,两千年后,我们仍然绕不开秦始皇。

“王立群读《史记》”内页

这样一位大名鼎鼎的帝王应该怎么讲呢?《史记》将他列入了最受瞩目的十二“本纪”之中,接续《秦本纪》。《秦本纪》是秦国的发展史,讲解秦国从弱小到强大,从不入诸侯到位列诸侯之首的发展史,是讲读秦始皇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伴随着秦国的崛起,六国的衰落同样不容忽视。因此,依据《史记》的《晋世家》《韩世家》《赵世家》《魏世家》《燕召公世家》《楚世家》《田敬仲完世家》,历述六国的衰落史、亡国史,是讲读秦始皇必不可少的另一条重要线索。

讲秦始皇,离不开秦始皇身边的名臣、武将。吕不韦、李斯分别是秦始皇前期、后期重要的名臣、权臣,也是解读秦始皇最重要的任务。蒙恬、蒙毅兄弟,王翦、王贲父子是秦始皇统一六国最重要的参与者。这些重要人物在《史记》列传中均有记载,穿插在《秦始皇》系列中最为合适。

围绕秦始皇,还有其统一文字、货币、车轨、度量衡,修长城、驰道、直道等事件,以及求长生、闭言路、焚诗书、坑术士等荒唐事。最后写到了秦始皇之死。

另外,在本次修订中,王立群花费更多精力重新写作的《西楚霸王项羽》,他认为,项羽虽然只有短短三十一年的人生,他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人物。

《史记》的十二本纪中,从《秦始皇本纪》开始,除了《项羽本纪》,都是汉代刘姓皇族的“本纪”。《吕太后本纪》是个例外,因为她没有称帝。《史记》将项羽列入“本纪”,他的传记成就了《史记》,《史记》的记载也使他千古留名。项羽不愿东渡乌江,在生与死的关键时刻,看淡了个人的生死荣辱,仍然重视传记的良知和声名,珍视江东子弟的声名。他不愿苟且偷生,更不可能屈膝投降,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这不是一位末路英雄的悲歌,而是一位血性男儿的赞歌,更是一位反秦英雄的完美谢幕。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开... 封建统治时代终于走向了终结。明清两代的皇帝们曾经居住的宫殿,曾经以金碧辉煌的气势展现出极致的奢华。然...
原创 他... 1967年8月,南京军事学院的院长张震向叶帅请示,希望能前往北京汇报工作,获得了批准。这对于他这样高...
原创 蔺... 蔺相如,这位战国时期的政治人物,最初是宦者令缪贤的门客。他因“完璧归赵”一事深得赵惠文王的宠爱,最终...
原创 宋... 孟子在散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到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一句话告...
原创 华... 1947年初,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进行了合并,正式组成华东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粟裕担任副司令员,...
原创 封... 电视剧《封神榜》中的剧情对观众来说并不陌生。故事讲述了商朝末期,纣王昏庸无能,宠信奸妃,滥杀忠臣,最...
宁可放弃本国也要保住伪满洲国,... 为避免错过冷热防务的优质文章,请。 1945年二战进入最后时刻,日本越来越朝着“一亿玉碎”的方向发展...
原创 他... 1959年,南京军区副参谋长王德因为在一次会议上公开批评军区司令员许某和政委唐某,并且写下大字报,导...
原创 2... 提到大清王朝,许多人立刻联想到的是腐朽、衰退与国家丧权辱国的历史。然而,清朝三百多年的历史中,曾有一...
原创 奥...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周边地区的最强大国家,尽管如此强大,中国始终坚持“国无大小,平等相待”的立场。然而,...
原创 周... 1949年10月6日,两名男子乘坐国民党的汽车进入胡宗南防区,没想到仍然被拦下接受检查。经过搜查后,...
原创 圆...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生活在如今这个美好社会中的我们,常常会回望过去。在回望中,那些曾经的痛苦和不堪往事...
原创 他... 1981年1月,身为兰州军区顾问的陈先瑞突然接到了离休的通知。对于这个意外的消息,他感到十分震惊和措...
原创 晚...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毫无疑问是伴随西方强大冲击的到来。与西方社会和日本的封建制度几乎自动转变为金钱秩序...
南宋为何选择定都杭州,而不是六... 宋高宗赵构选择定都杭州而不是南京,主要是为了方便跑路,一旦金兵南下,从杭州水路撤退比较容易! 虽然说...
原创 傀... 东汉末年,皇权凋零,群雄割据。 9岁登基的汉献帝刘协,一生被董卓、李傕、曹操等枭雄挟持,沦为政治傀儡...
原创 德... 在1941年,战争的阴云已经在欧洲的天际蔓延,暗示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浩劫即将降临。纳粹德国,这个现代战...
原创 建... “感谢您的好意,但我还是想走自己的路。” 周总理看到张发奎的回信后,露出了无奈的微笑。这已经是无数...
原创 三... 清朝三眼花翎是极为稀有珍贵的官员顶戴装饰,整个清王朝267年间仅有7人获此殊荣,连权倾一时的和珅都未...
古代科举制度背后不为人知的五个... 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请理性阅读 参考来源:《中国科举制度史》、《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