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说清朝入关时的战斗力有多强,而是明军和农民军的心态崩了以后,根本没有办法形成合格的作战能力,自然一触即溃,望风而降,为什么作战战斗力要与心态联系的十分紧密呢?其实一个真正合格的将军且不说他的各种阵法能有多熟悉,他必须首先要给自己的军队以信心和信念,只有这一点存在,你才能去谈掌握了多少种阵法?掌握了多少种计策?否则一切都没有任何意义。
对于明朝士兵而言,明朝士兵绝大部分也是种地的农民,只不过他们被政府征召以后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对内镇压其他农民起义,另一个部分是填补到边疆地区,对抗当时虎视眈眈的满清军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八旗,为了能够保证明朝政府掌握的军队可以被明朝政府所用,一方面,明朝加强对边疆将士的约束。另一方面,也必须在经济上尽力保证军饷的发放君想如果要是没有了,明朝的正规士兵转手就会成为农民起义的一份子,反过来进攻明朝。
在当时人们当兵并不是为了国家,甚至也不是为了地区安定,而仅仅是为了能够糊口,能够活下去,在这种社会经济完全崩塌的情况下,谈爱国,其实真的算是高攀。
尤其是在明朝灭亡以后,李自成进入北京,所有的人都认为战争结束了,无论是老百姓还是士兵们,心都已经散了,当然了,奋斗在第一线,抗击八旗军队的山海关守将和军队没有,因为他们长期在这种军事高压的环境下生活,对于国内的发生的一些事件,尤其是明朝的灭亡,他们首先是无言以对的,而这也是这一支军队作战能力的关键期。
但是对于其他明朝军队而言,一切都已经结束了,在这种心态下,你如何保证曾经镇压农民军时期的战斗力呢?他们都想着如何自保,如何能在未来的农民军政权下得到赦免,而不是报复。反观农民军,他们大部分人曾经也是明朝的军队,和地方上的一些劳动力也参加过地区的都保,但是他们绝大部分和大量时间都是与明朝官方军队作战的。
他们对于自己和对于明朝军队都是十分了解的打仗作战方式,思维体系进退有据,都是一个套路,但是满清八旗可不是如此,在当时就出现典型的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现象,而且他们认为自己推翻了明朝建立了自己的政府,花天酒地,贪图享乐,认为未来的荣华富贵和天下太平近在眼前,谁又愿意去打仗呢?
李自成在北京呆了三个月,这三个月不论是明朝原来的收编部队也好,还是农民军部队也好,都已经享受到了天下,统治中心区域的享乐富贵,军队战斗力早已不复往昔,而满清的八旗和意志在军事高压对抗下生存的山海关军队,那种拼命和优质作战部队的作战能力,这些农民军和杂牌的明朝军队根本无法对抗。
可以说,明朝把最优质的军队战斗力,最强装备,最精良的部队都放到了山海关一线地区,在国内战场和国外战场同时进行的时候,还看不出差别,而一旦国内的这群乌合之众,遇到了明朝真正能够拿得出手的精锐军队和满清八旗相互配合,那群乌合之众有任何胜利的可能吗?跑得晚的,恐怕早已成刀下之鬼,活下来的人也庆幸自己两条腿长得比别人长而已。
本文为 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