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罗哲文先生诞辰100周年 | 一代古建保护人的精神符号
迪丽瓦拉
2024-11-03 23:04:23
0

原标题:纪念罗哲文先生诞辰100周年 | 一代古建保护人的精神符号

一键订阅2024年纸质报刊,打开深度阅读大门

是古建筑文物保护领域的先驱泰斗,也是大师们眼中不拘一格的良师益友。在国际舞台,他为保全国家利益据理力争;在一线工作中,他乐与当地群众打成一片……作为当代中国文物事业发展的见证人和亲历者,罗哲文一生致力于中国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工作,对中国古建筑的保护和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做出了卓越贡献。

昆玉河晏风清。4月16日,中国文物学会世界遗产研究委员会举办的“我和罗哲文的一段往事——纪念罗哲文先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颐和园举办。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张柏,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原副主任卞晋平,中央文史馆特约研究员、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罗哲文基金管理委员会顾问罗杨等专家学者出席座谈会,通过讲述相处往事,再现难忘场景,拼凑出了他传奇人生中一个个精彩切面,让罗哲文薪火传承的精神符号在一代代从业者胸中倏然腾起。

是我们的先生

也是我们最好的朋友

罗哲文与万里长城,是互联网搜索栏里的一组绑定词条。

早在1948年,师从梁思成的罗哲文就开始了对长城的调查测绘工作,年仅24岁的他听从师母林徽因的建议,带着相机来到了八达岭长城,望着断壁残垣,他决心修缮这座世界遗产。“因战火破坏城砖,他常常要和工人们跑到山沟、沙土里,将一块块青砖挖出来,重新安放在长城上。”“由于距离市区太远,起早贪黑修缮长城的他,夜宿在郊外农家也是常有的事儿。”座谈会上,中国文物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黄元等文物界的大师们讲述了“万里长城第一人”赞誉背后罗哲文“接地气儿”的工作场景。

罗哲文和恩师一样,都是古迹古建保护的先行者,到了耄耋之年,他又为京杭大运河的申遗奔走。2024年6月22日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作为最早身体力行推动大运河申遗的先驱,他让大运河申遗从纸上走向行动。他曾说过,长城与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两项最伟大的工程,长城是中国历史的实物例证,大运河同样是历史见证,而且更为生动丰富。

大运河申遗与保护难度之大,前所未有。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办公室原巡视员王合忠清楚地记得,当时80多岁高龄的罗哲文不顾旅途劳顿,即使河堤坡陡、道路泥泞,仍然深入实地,寻根问底,对京杭大运河沿线1700公里进行了考察和调研。

“罗老胸前挎着两部照相机,行走在一座又一座运河大桥上。”卞晋平回忆与罗哲文一起为大运河申遗奔走一线的岁月时百感交集,无论长幼、无论地位高低,都能和他成为朋友,极具亲和力的他,在考察中总是能与当地群众打成一片。“他是我们的先生,也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卞晋平说道。

是国际舞台上

敢于斗智斗勇的先驱

作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峨眉山景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今近30年。鲜少人知道的是,这背后离不开四川宜宾人、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保护专家罗哲文的助推,他在国际场合不卑不亢地与别国代表斗智斗勇的风采,让当年同行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马燕生至今历历在目。

马燕生回忆,峨眉山景区申遗的同期,日本奈良古建也在竞争之列。选票焦灼之际,罗哲文讲述了与老师梁思成1944年在重庆时,在地图上标出盟军轰炸敌占区时需要保护的日本京都和奈良古建的位置,从而保护京都和奈良的20余座国宝性古建免受美军轰炸的故事。罗哲文一番话后,马燕生发觉现场气氛斗转,这位文物界泰斗用历史、传统与胸怀令现场所有人折服。

“他永远以开放的心态,推动世界古建筑保护学术领域的发展,我们在缅怀之外,重要的是对他开拓性精神的传承。”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杜晓帆眼中的罗哲文,更开放、国际和前瞻。

一个实例足以说明。针对上世纪国内一些专家主张中国的古建筑保护也应当向西方那样进行露天保护以显示“残缺的美”“废墟的美”的主张,罗哲文极具前瞻性地提出了关于“建立有东方建筑特色的文物建筑保护维修理论与实践科学体系”的思想。2000年,他在日本参加亚洲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时开宗明义指出:木结构最怕雨水和干湿的变化,绝不能按希腊、罗马、英法等露天保存柱、梁的办法,木柱梁架露天,很快就会腐朽,而柱、梁一旦腐朽,古建筑也就不存在。

“如果建筑本身不存在了,所有的价值就都不存在了。”罗哲文基于几十年实践基础形成的关于文物古建筑保护思想的论断,廓清了国内在古建筑修缮问题上存在的种种混乱思想,不仅在我国文物界确定了应有的历史地位,更具有超越时代与国别的首倡之功。

罗哲文的名字

是代代后来者的精神符号

从事古建筑保护72年,罗哲文根基厚实的中国特色古建保护理论,一直指导着北京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开展,保团城、复建永定门、保护金中都遗址,并为当下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的开展奠定了理论支撑体系。

北京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原副主任孔繁峙说:“没有罗老这辈人的呼吁,北京城很多古建筑我们现在都看不到。”面对400多万元巨额经费的压力,罗哲文曾铿锵有力地发出“其他文物要保,永定门要复建”的呼声,并亲力寻找原材料、原工艺、原砖石,从设计到施工全程参与复建,为北京中轴线的申遗补全了永定门城楼这关键一环。

罗哲文还主导了故宫博物院大修。回忆起和罗哲文共同工作的那些日子,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张柏说:“罗老每天都去会现场,像师父教他削铅笔、擦橡皮这些琐事一样,教油漆工、化工、木工怎么打磨细节。”他由此回忆起,“老专家多带徒弟”是从80年代全国文物工作会议中延续而来的共识,罗哲文是最早积极作出响应的人,他带头在1991年开设了一南一北两个古建修复培训班,培养了大批古建修缮人才;在风雨无阻亲自授课的同时,罗哲文还组织学生实地观摩,真正做到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012年5月14日,罗哲文先生因病逝世,人们冠以他“建筑界泰斗”“中国特色古建保护理论奠基人”等称号,《中国古塔》《中国古代建筑简史》《长城史话》等遗世之作亦成为后来者不可不读的经典。今年,纪念罗哲文先生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正在丰富开展。“作为主办方,希望以展览、书籍、座谈会等形式,让罗老的精神广为传承。”世界遗产研究委员会秘书长张义生说道。

罗哲文的许多面,其子罗杨也并非全知。“大家怀念我的父亲,是把他当作一代文物保护工作者的代表,不是具体的人,而是那个时代的符号。”座谈会末尾,罗杨希望父亲的思想可以激起更多人的情怀,让更多人走进古建保护行业,做到像总书记说的那样——像保护生命一样守护我们的文化遗产。

往期回顾

碎片化阅读时代,我们该如何去深度思考?@建设者@建筑工程人@建筑装饰人

● 全未通过!住建部公示最新一批建企资质专家审查意见

中国建筑副总裁、财务总监调整

辑:曹溪

审核:王海霞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朱... 1938年8月,在华北抗日战场上大杀四方的344旅旅长徐海东病倒了。因为他一直坚持带病作战,再加上红...
原创 李... 雍正年间,漕帮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 漕帮并非普通的水上商队,而是一个纪律严明、暗语传令、武力与规则...
原创 清... 说起中华民族,大家都知道我们拥有五千年的历史,古代中国非常强大。 但不知大家是否清楚中国在历史上也曾...
原创 三... “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黄许孙太两夏侯,二张徐庞甘周魏,神枪张绣与文颜,虽勇无奈命太悲。三...
原创 柯... 一、颠倒黑白 目前可以说两岸统一已经成为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台湾回归祖国不仅在历史层面、法理层面、...
原创 华... 华罗庚和杨乐、张广厚、陈景润在一起。图片|新民周刊 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金坛一小...
原创 曹... 引言 陈寿在《三国志》中这样评价曹操:“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在我国著名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强毅力行、实业报国——百位企业... 从近代民族实业家张謇身上,当代企业家能够学到什么?张謇企业家学院院长单晓鸣给出了五个答案:“士负国家...
原创 朱... 一 曾经朱允炆问黄子澄一个问题,诸王拥兵自重,该如何对待? 黄子澄的回答是,诸王的守卫,只能自卫,他...
原创 做... 对于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这个人,应该说古往今来也没有几个人的经历能与这个人相比,从一个食不果腹的叫花...
原创 清... 清朝历史上,曾出现过两位功高震主位极人臣的大将,这两人的结局都很凄惨,这两人是谁呢? 一个是鳌拜,爵...
原创 1... 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河源称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谁都没想到,这个帝国之后竟然横扫整个世界。成...
吕岱:三国最长寿的将军!前半生... 他,40岁投奔孙权出道,85岁拜上大将军,92岁任大司马。他前半生籍籍无名,后半生戎马倥偬,大器晚成...
原创 纣... 封神世界中的纣王,可不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凡人帝王,他还有另一个更显赫的身份,那就是一代人王。 何谓人王...
广西故事——上世纪30年代桂林... 击上面 慧言历史妙语古今 关注 这是一个赏心悦目、与众不同的公众平台 讲述许多脍炙人口、鲜为人知的历...
《自流井大事记(2024)》完... 近日,自贡市自流井区地方志办公室编纂的《自流井大事记(2024)》已成功完成编纂并出版。该书分为上下...
原创 秦... 资料记载:“秦王政用不到20年时间,并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550多年的战乱局面,创建了中国历史...
原创 楼... 前言 “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相信很多人都学过这句诗,诗中所说的楼兰便是汉代的...
原创 皇... 清宫剧现如今已经是很普遍的了,人们对皇帝后宫的熟悉程度已经是非常高了。清朝时期出现了一个乱象,就是皇...
原创 最... 大家都知道古人的寿命一般只有40多岁,能够活到60岁就算是长寿的了。而且一般当官的寿命更短,但是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