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以后,随着抗日战场正面形成了僵持,日军也意识到,想要在短时间内占领中国,基本上不可能,于是对在正面战场的国民党部队,采取了政治诱降的做法,而另外一面则加紧了对我军敌后的进攻,成为了我军在抗日战争中,最艰苦的时候。
实际上日军不仅仅采取诱降的姿态,同时挑唆八路军、新四军与国民党军的关系,造成了敌后战场上的摩擦,其中皖南事变就是这样一个鲜血的教训,实际上在皖南事变之前,国民党军就多次挑起敌后的纷争,意图吞并皖南,为了打破敌人的包围圈,保卫苏北革命根据地,新四军三支纵队在江北发起黄桥战役。
当时国民党军主要是89军的韩德勤,韩德勤同时兼任江西省主席,此前就多次制造摩擦,袭击八路军、新四军的部队,为此在黄桥战役中,我军集中力量,沉重的打击了韩德勤,歼灭了89军1.1万余人,余下的89军在韩德勤的率领下进驻曹甸地区。
当时新四军筹划,既然已经取得了全面胜利,不如乘胜追击,消灭曹甸地区的韩德勤89军,但这一计划后来在新四军内产生了很大的分歧,其中以黄克诚为主的将领认为,黄桥之战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胜果,但实际上仍然是被动情况下的反击,而追击曹甸地区的敌军,属于主动进攻,在战略态势上处于不利地位。
因为这个分歧,黄克诚后来收到很大的批评,但在作战中,黄克诚仍然还是坚决地执行了命令,随后在曹甸战役中,黄克诚率领八路军第五纵队,配合新四军,出动了大约10个团的兵力对曹甸地区韩德勤进行围歼。但这样一来却出现问题,首先在之前黄桥战役中,韩德勤的89军虽然损失惨重,但余部仍有5000多人,
而韩德勤在退守曹甸地区以后,立刻修筑了大量的碉堡工事,以逸待劳,结果我军在进攻之中,由于缺乏重武器,遭到敌人的有力反击,损失惨重,而更为关键的是,这场战斗达成了胶着状态,附近许多的国民党军陆续的集结靠拢,对我进攻部队形成了致命威胁。我军苦战了半个多月,虽然歼灭了大量的敌人,其中以韩德勤为主的国民党军伤亡接近8000多人。
而我军伤亡也达到了2000多人,最终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能选择撤离,虽然当时黄克诚的正确意见并未得到重视,但在后来几年中,有人逐渐认识到了黄克诚意见的正确性,并予以道歉,事实上以当时苏北地区敌我双方实力对比,其实不应该轻举妄动,并认为华中地区与敌人斗争是慢性斗争,要有耐心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