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在《万章篇》中写道:“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大夫受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男。”代表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封爵,实际上最古老的爵位甚至可以追溯到尧舜禹时期,只不过这是《通典》的作者杜佑提出的,而他并没有资料佐证,因此史学家普遍认为,我国从周朝开始实行爵位制度。
我国的爵位与西方爵位大致相似,可以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其中以公爵最为尊贵。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公爵本身有演化为多种,比如国公、郡公、县公等,到了清朝,在爵位体系中正式出现了镇国公。那么清朝的“镇国公”和“一等公”究竟谁的地位更高?
镇国公最早出现于宋朝,《宋史》记载:“大观二年(1108年)三月乙亥,封子模为镇国公。”宋徽宗赵佶封自己的儿子为镇国公,只不过这时的“镇国公”并不是一种爵位。明朝时期也有镇国公出现,同样也不属于封爵体系,直到清朝时期,镇国公才真正算作是一种爵位。
而“一等公”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国公,属于五等爵位中最高级别。在公爵中有三等划分,最高贵的是“一等公”,属于超品级。至于“镇国公”和“一等公”孰高孰低,清朝史书没有详细说明,但是从一张清朝爵位对比图就可以看出其中端倪。
不难发现图中的爵位分为两种,一种是宗室爵位,一种是功臣爵位。实际上清朝还有一种蒙古爵位,是专门封给蒙古人的,而宗室爵位则是专门封为皇室子弟,功臣爵位是给汉族功臣。一个是用血脉作为纽带,一个是功劳作为标准,不难看出宗室爵位是凌驾于功臣爵位之上的。
同属于中级爵位的“镇国公”和“一等公”,虽然都是超品,但是镇国公要尊贵得多。这一点从官服和待遇上也可以看出。据《清史稿》记载,“镇国公”可配东珠五,上衔红宝石、顶金龙二层的朝冠。而“一等公”则只能够佩戴东珠四,上衔红宝石、顶镂花金座的朝冠。不仅少了一颗东珠,还不允许有金龙装饰。
在皇帝开大朝会时,镇国公也是走在一等公之前,其实只要看看封“镇国公”和“一等公”的都是那些人就知道两者的差距。“镇国公”作为宗室爵位,一般都是皇子的嫡长子,比如乾隆的孙子就被封为镇国公。
而一等公则多为朝廷重臣,比如康熙朝的鳌拜、索尼;雍正一朝的年羹尧、凌柱;乾隆朝的傅恒、阿桂、福康安、和珅等等。这些人无一不是朝廷重臣,基本都曾经手握重权,但是从地位上而言,还是不及皇帝的嫡系子孙,因此“镇国公”和“一等公”之间,无疑“镇国公”的地位更高。
当时也仅限于地位高,实际上无论是个人能力还是在朝廷中的影响力,功劳功绩,镇国公都比不上一等公。毕竟能够荣获一等公爵的臣子,哪个不是皇帝心腹,朝廷的巨无霸,甚至某个时期还可以一手遮天,所以即使“镇国公”的地位要高,但是他们依旧不敢惹这些手眼通天的“一等公”。
再加上清朝宗室的爵位是不断递减的,除了铁帽子王之外,其他爵位每一代都会减少一级。因此镇国公如果不进位郡王,那么他的嫡长子就会成为辅国公,到了辅国公依旧不求上进,只知道吃皇粮,那么下一代就成了镇国将军,再到辅国将军,最后彻底失去爵位。
这也是清朝皇室为了应对大量宗室子弟而想出来的对策,可即便如此,清朝后期依旧冗爵严重。朝廷赋税一大部分都用来养那些废物八旗子弟,导致朝廷只能从百姓身上割韭菜。这也是为啥清朝百姓对那些遛鸟喝茶,无所事事的八旗子弟痛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