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时期,有盗墓贼盗掘了魏王的坟墓。政府发现后逮捕了他,并从墓中发现了一些战国竹简。最著名的是《竹书纪事》和《穆帝传》,后者讲述的是西周时期周穆王(周武王的四世孙)的传奇经历。
据《穆帝传》记载,公元前963年左右,周穆王巡视天下,行程35000里,共历时543天,平均每天行走64.5里。最后,周穆王穿过天山,登上昆仑,到达了“西王母之地”。他选了一个吉日,将白桂玄碧和彩带献给西王母。
《春秋谷梁传》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记载:“古之每里三百步,谓之井田。一井田九百亩。” ,公共领域排名第一。”现代学者根据历史记载推算,周代的一里约为415米,接近现在的500米的距离。
因此,周穆王西行了35000里,大致相当于今天的14500公里,与中国到埃及的距离大致相当。
20世纪90年代,西方学者在古埃及第21王朝的女性木乃伊头上发现了布片。经技术鉴定,确认为丝绸,距今已有3000多年。
我们都知道,丝绸起源于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特有的产品。 3000多年前中国丝绸在古埃及的出现,表明当时中国与西方之间已经存在经济、贸易和文化联系。因此,这一发现具有开创性,将中西交往的历史推回到公元前1000年。
正因为如此,很多人都认为周穆王西征的终点是古埃及。所谓“西方王母之国”就是古埃及,而西方王母就是埃及女法老!
古田武彦《中国古代哩单位史料批判》:“短哩”是指一哩等于76-77米的哩单位。在周代,“端里”被采用为中国的官方里程单位。秦始皇抛弃了“短里”,代之以“长里”。 “长英里”是指约等于435米的英里单位。
古田武彦发现,中国历史书上的许多里程记录是相互矛盾的。例如,《史记五帝本纪》说“(虞)远五千里,至于荒凉”,《秦始皇本纪》说“古帝王之地”。不超过千里”,《周礼》说,“是九分之国,千里之地谓之国。”事实上,受运输能力的限制,直达的范围周朝之前皇帝的控制基本上不算太大,所以古田武彦认为“(于)方五千里”所用的里程是“短里”。大约只有“长英里”的五分之一左右,“长英里”翻译过来就是“(于)平方千里”。
如果用“短里”来解释周穆王西征,35000公里大约相当于今天的2600公里。如今,西安至乌鲁木齐的高速里程为2500公里。不过,考虑到周穆王不太可能直线西行,而且可能绕了不少山岭,他的终点很可能是在甘肃敦煌附近(甘肃与新疆交界处)。
从文献记载来看,周人最早居住在宾(bn)地区,即今甘肃庆阳、陕西宾县一带。在西北狄戎的威胁下,古公丹府迁居周于齐,来到了周国的沃土。原为宝鸡扶风县,后定都濠井(西安长安区)。周朝时期,西部疆域到达渭河上游,渭河从甘肃省定西市出发,流经天水市,到达宝鸡、咸阳、西安等地。因此,周穆王时期的西疆并没有超出定西城。也就是说,从周朝的版图来看,周穆王如果从定西出发,到敦煌结束,就已经非常可观了。深入敌境约1200公里。以当时的行军能力来看,周穆王应该已经达到了极限。
据此,古田武彦用“短里”来推算周穆王西征的里程,认为西征的终点在甘肃、新疆一带,确实更符合逻辑。
然而,“断理说”虽然能够较好地解释周穆王西征,但却无法解释史书中记载的很多内容,比如:
《春秋》明确记载“古时一里三百步,谓之井田”。三百级台阶的长度肯定远远超过七十七米。古代把一脚与一脚之间的距离(一只脚向前迈出一步,然后落地)称为一踢,两脚之间的距离称为步。 《春秋》相传是距周穆王四百多年的孔子编撰的。目前尚不清楚“李昌”中间是否发生了变化。但孔子毕生致力于恢复周礼,必定研究过西周的礼常。因此,周穆王时期的“礼长”应大致相当于“三百步一里”。
孟子从滕国出发,前往卫国大梁。梁惠王说孟子“来得不远”。今滕州(山东滕州)至魏国大梁(河南开封)相距六百里。按一英里计算为415 米。 750 英里,按每英里77 米计算,就是3900 英里。显然,梁惠王说孟子“未行千里”是按750里计算稍有夸张,更不可能按3900里折算为千里。
可见,周代一里的长度应该在400米左右,不应该“短”。
将西周穆王解释为“短里”,符合交通能力的逻辑,但与文献中“长里”的记载不符;将西周穆王解释为“长里”,与文献中“长里”的记载一致,但与交通能力不一致。逻辑……既然如此,周穆王西征三万五千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其实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战国时期的人在写《穆帝传》时,根据周穆王西征的故事,进行了大规模的言情,夸大了某些人物,导致了纣王的出现。穆的惊人行程。
参考资料:《穆帝传》、《中国古代单位史料批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