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明成祖朱棣杀方孝孺:彻底抹掉建文痕迹,放开手脚开创永乐盛世
迪丽瓦拉
2025-08-24 17:33:12
0

要说大明王朝最伟大的皇帝,除了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外,莫过于他的儿子明成祖朱棣了。

1398年,封地燕王的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正式起兵攻打建文帝 ,经过四年多的艰苦战斗,终于于1402年在南京登基,改元永乐。

永乐大帝朱棣即位后,在武功上,五次北征蒙古,分化瓦解蒙古后裔,缓解其对明朝的威胁;设立奴儿干都司,以招抚为主要手段管辖东北少数民族;南征安南、望海埚剿倭,收西藏达赖归于中华。在文治上,组织学者编撰长达3.7亿字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更令他闻名世界的是郑和下西洋,前后七次,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沟通和影响了中国同东南亚以及印度河沿岸国家,致万国来朝;而他迁都并营建北京,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定都北京的汉人皇帝,更是具有一个战略家的远大目光,也奠定了北京此后500余年的首都地位;朱棣为建都北京进行的疏通大运河壮举,以及他“斯民小康”的富民政策都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后人称之为“永乐盛世”!可以说,明成祖朱棣一生可谓功绩累累,无愧于世的千古帝王。

但作为一代雄主的朱棣有一个常常被人诟病的事情,不是夺了他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而是占领南京后的一系列残暴的屠杀,特别是对忠于建文帝的文人领袖方孝孺株连十族的做法,为后人所不忍。

《明史·成祖本纪》中就这样评价明成祖: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

可见,《明史》中所说的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指的也就是这件事。

方孝孺何许人也?

方孝孺,浙江台州府宁海县人,从小天资聪明,据说他十余岁时就好学成癖,整天闭门读书,乡邻们把他比做“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都叫他“小韩子”,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拜一代名儒宋濂为师,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朱元璋曾召见方孝孺,但因为其主张教化的方针和朱元璋重刑罚方针相左,没有得到朱元璋的重用,朱元璋曾经说:“今非用孝孺时。”那意思就是要把他留给他的孙子朱允炆使用。方孝孺,一生博学强记,通晓经史,文章盖世,为当时文人之领袖。

就是这样一个人,因建文帝的百般信赖和倚重,"国家大事,辄以咨之",从此视建文帝为知遇之君,可以说是全心全意效忠建文帝朱允炆的死士,他对建文帝赤胆忠心,全力扶持。

在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方孝孺作为建文帝朱允炆的谋士,曾经做过三件事。第一件事是方孝孺为朱允炆写了一篇讨伐朱棣的檄文,方孝孺是个大才子,一篇讨伐檄文也是文采斐然,处处骂到朱棣心坎上,让人心惊胆战,也让全天下知道朱棣所谓靖难的真相。他做的第二件事,是朱棣在出征的时候,曾经留下世子朱高炽监国,而方孝孺知道朱棣的次子朱高煦一向自恃功高,认为自己比兄长朱高炽能干,于是想出一招离间计,他写了一封信,谎称朱棣有废世子之心,离间朱高炽和朱高煦的兄弟之情,期间,方孝孺还让朱允炆派遣锦衣卫千户张安携带着有皇帝玺印的书信,前往北平赐予世子朱高炽,并发出消息让朱棣以为朱高炽在北京反了自己,而大惊失措。可惜朱高炽收到书信没有启封,连同张安一起送往朱棣军前,致使方孝孺的离间计谋最终无法实行 。第三件事,方孝孺不仅多次向朱允炆出主意,讨伐朱棣,而且不断使诈,干扰朱棣北伐,特别是眼看朱棣就要打到南京,方孝孺又建议以割地向朱棣许诺,借此拖延几天时间,好让朱允炆下诏征集各地军队勤王。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燕王朱棣攻克京师南京,建文帝自焚,旨意以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五十余人为奸臣,让朱棣深恶痛绝的黄子澄、齐泰被处死,因为姚广孝曾经告诉朱棣:"南京城攻下之日,他一定不投降,希望不要杀他。杀了方孝孺,天下的读书种子就灭绝了。"而朱棣也为了招抚建文帝旧臣,为己所用,因此即使面对方孝孺曾经的所作所为,也没有杀害他,于是方孝孺仅被逮下狱。

次日,朱棣召见方孝儒,希望为他起草即位昭书。其实也是找一个理由给方孝孺,让他归顺自己,而方孝儒不仅身穿孝服祭奠建文帝朱允炆,一来到大殿上,就放声大哭,悲切哀恸的声息响遍大殿的台上台下。

后来的历史是这样写的,方孝孺反对朱棣篡权,宁死不从,掷笔于地说:“死即死耳,诏书不草!”燕王大声说:“诏不草,灭汝九族!”方孝儒针锋相对的说:“莫说九族,十族何妨!”朱棣又反复劝说方孝儒:“不要自找苦吃,我欲效法周公辅佐成王。”方反问:“成王安在?”明成祖答:“已自焚。”方问:“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道:“国赖长君。”方说:“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道:“此朕家事!”并让人把笔给方孝孺,说:“此事非先生不可!”方孝孺依然还是不屈服,他说“好,我写!”他从地上拾起笔来,大书四字“燕贼篡位”。

自此,朱棣彻底绝望。

虽然,我们可以同情方孝孺,也对方孝孺面对屠刀抗节不屈,感天地泣鬼神的行为无限敬仰,但是,你不是朱棣,你没有站在朱棣的位置上,如果我们站在朱棣的角度去想,就会明白,这样的一个对前朝建文帝朱允炆死忠之人,如果不杀,势必会成为永乐年间最大的祸害,他的留下,必然会不断的提醒世人朱棣的篡逆行为,将大大损毁朱棣作为皇帝的权威性,合法性,而方孝孺以后的行为,也必然昭示着他会时时不断干扰朱棣当政后所有的决策实施,成为朱棣治国道路的一道再也无法跨过的绊脚石。

所以,永乐大帝朱棣毫不犹豫的杀了方孝孺,而且还依照方孝孺一时倔强所说的话,创造性的灭了他的十族,这个十族就是方孝孺的门生朋友。

我们也不要小瞧朱棣的行为,民国时期胡适曾说:“......把他灭九族,灭十族,甚至留有方孝孺片纸只字也是有罪的,这是明成祖要毁灭方孝孺的政治思想......”

朱棣看似愤怒到极点,所以就把方孝孺的门生朋友列为第十族,但实际上,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永乐大帝朱棣不仅要灭掉方孝孺的肉体,他要灭的还是方孝孺所代表的文化,那种忠于建文帝的一切思想和行为,他要的是一个干干净净的世界,一个没有任何杂音的世界,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世界,因此,在朱棣灭掉方孝孺十族以后,也果断的将建文帝四年的皇帝时间彻底抹除,建文四年改称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年间的各项改革一律取消,自此,建文帝一切痕迹全部清除。

这一切完成以后,永乐大帝朱棣完全放开了手脚,开始了永乐盛世的宏伟大业。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李... 李世民是一个明君,不同于刘邦、朱元璋那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做法,他并没有大规模地杀害开...
原创 清... 清朝的道台这一官职,在古代各类官职中可算是最让人困惑的一种。尽管它在名称上似乎统一,但其具体职责却因...
原创 宋... 北宋是由赵匡胤建立的,继承了后周的基业,开始了统一全国的战争,几乎完成了大一统。北宋灭亡后,南宋在赵...
原创 三... 在广阔的历史长河中,三国时期因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众多英雄人物而广受关注,尤其是那些在战场上勇猛无比的...
原创 宋... **前言** 他曾是举世公认的才子,却最终屡战屡败! 他本应成为国家的栋梁,却选择背叛了曾经的主公!...
原创 清... 清朝后期,由于朝廷腐败无能,中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分裂,成为屈辱的对象。随着清朝的衰败,西方列强...
原创 唐... 在很多人眼里,古代的高品官,如一品、二品,理应比三品官员拥有更大的权力。毕竟从品级上看,一品、二品都...
原创 一... 唐朝初期的名将张士贵,刚踏上历史舞台时,其实不过是个强盗。 隋朝末年,隋炀帝过度征用百姓,发动三次辽...
原创 失... 一、前言 在平定罗卜藏丹津之乱后,年羹尧凭借着赫赫战功,迅速成为了朝中最受宠的红人。然而,正当他权倾...
原创 揭... 清朝灭亡后,宫廷里的许多秘密逐渐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尤其是一些年长的太监,他们常常回忆自己在宫中...
原创 诸... 公元228年,位于成都的丞相府内,秋风尚未吹至五丈原,47岁的诸葛亮低头凝视着羊皮地图,仿佛在解读一...
原创 三... 孙权的祖坟,正如他本人的历史一样,充满了传奇与深远的意义。在三国的历史长河中,关于蜀汉刘备和魏国曹操...
原创 秦... 西安有一处著名的历史遗址,那就是秦始皇的陵墓。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在继位后的近40年里开始了陵墓的...
原创 李... 李存勖是后唐的开国皇帝,他是后唐太祖李克用的儿子,天生擅长骑射,文武双全。李存勖早年曾长期随父亲李克...
原创 三... 在《三国演义》中,武将之间的单挑场面常常激动人心,令人热血沸腾。那么,在三国的各个阵营中,究竟有哪些...
原创 诸... 从《三国演义》的叙述来看,诸葛亮确实是费尽心机,才把司马懿引进了自己的口袋阵中。老实说,诸葛亮没有预...
原创 关... 关羽轻松击败文丑,而赵云则与文丑打成平局,那么,这两位武将相比,谁更强呢?通过参考黄忠的表现,我们能...
原创 清... 相较于明朝失败的宗室制度,清朝的宗室制度做了许多改进,使得后来的清朝在这方面的问题较少。那么大清做出...
原创 三... 赵子龙,三国时期的常胜将军,以几乎没有败绩而闻名,甚至被称为独孤求败,这绝不是过誉。赵云的第一次战斗...
原创 曹... 曹操在三国时期以识人用人著称,被认为是非常成功的领袖之一。史书记载他唯才是举,这意味着曹操不拘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