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之处透露出关键问题。”
的确如此,在历史上,很多时候有些不经意的举动,其实反而透露着很多的关键问题。而在我国历史上,也是有很多的故事,这些故事之间也有很多的机缘巧合相互应证。也有很多的事情因为一时间的机缘巧合而成就了最终的结果。
司马懿是我们都很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而他在当时,之所以会选择撤兵,其实就是因为看到了城楼上的两个书童。因此看出了空城计的最大疑点。
而这两个书童之中到底透露着怎样的机密呢?司马懿又从中看到了什么呢?如果想要了解的话还是要结合历史来一探究竟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01
诸葛亮实施空城计的背景
想要了解故事的经过,其实还是要先了解一下“空城计”。“空城计”来自于《三十六计》之中的第三十二计。
这个计谋主要是指,如果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缺乏兵备的一方反而故意示意
人
他们没有设兵备,从而造成错觉,迷惑对方,然后让敌军劝退。
而在三国时期,“空城计”被诸葛亮应用,主要是在北伐之中。
当时,刘备已经去世,是他的儿子刘禅继位,虽然蜀国发展一帆风顺,但是诸葛亮明白不进则退的道理,所以他开始密谋北伐。
而在后来,曹丕驾崩,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所以诸葛亮准备
计划
开始北伐。
时隔一年,诸葛亮眼看当时的各方面时机已经成熟,于是诸葛亮开始了北伐,
而此时他的选择是稳扎稳打,脚踏实地的进攻。
本来一切都是在诸葛亮的计划之中。但是,因为诸葛亮错用了马谡,当时的他派马谡来守卫街亭,
但是马谡刚愎自用,导致整个街亭都失守了,从此诸葛亮的就开始北伐处于不利状态。
02
守卫西城,实施“空城计”
街亭之战的失败导致蜀国失去主力。
而此时司马懿也是一鼓作气,直接率领十五万大军进攻诸葛亮所在的西城。
此时诸葛亮身在西城,在他的身边当时仅仅只有千余名士兵,和一些文官。显然是无法抗衡当时的司马懿的。但是,诸葛亮没有选择逃跑,而是安之若素。
并且诸葛亮还对身边的人说:“等曹魏的军队到了都不要慌张,我自有打算”。紧接着诸葛亮开始了自己的计划,而这也就是我们知道的空城计。
诸葛亮下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要求士兵也是原地不动,不能够私自外出或者大声喧哗。
同时又命令士兵把所有城门都打开,在每个城门上都派20名士兵,让他们扮成百姓。
而诸葛亮自己则是披上鹤氅,戴上纶巾,然后领着两个小书童,在城门上弹琴观望。
就这样,过了一会儿,果然司马懿的军队前来进攻,而到了城门之前,当司马懿看到这样的情景后,反而不敢轻举妄动。
因为他也知道诸葛亮本就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所以这种模样看着就是有诈。
因此,此时的司马懿觉得,诸葛亮这是在骗他们自己想的城内没有士兵,其实是暗中做好了埋伏,
所以司马懿立刻下令全军撤退,就这样,诸葛亮凭借着“空城计”解决了当时的危机。
而对于“空城计”,虽然看似非常聪明,也是诸葛亮大获全胜,但是一直以来都是受到了很多的争议。
很多人觉得司马懿应该也懂得兵法,更是知道“空城计”,怎么就中计了呢?其实这还是要从两个书童说起。
03
两个书童最为关键
司马懿在历史上的确是一个十分厉害的人物,不仅拥有着雄心壮志,而且也是十分坚韧,在兵法方面也是有所研究,
所以司马懿本应该是没那么容易上当。而他之所以中计,其实就是因为那城门上的两个书童。
的确,在当时,这两个童子的确是“空城计”成败的关键。
因为我们都知道,书童年纪很小,还是年幼的孩子,而在人们的心目中,小孩子一般是不会撒谎和演戏的。
而一反常态的是,当时这两个书童却表现
的
十分镇定,所以也就让司马懿内心犯了嘀咕。
这其实是因为,在当时的时候,这两个书童之所以如此镇定,并不是像别人一样是假装的。
而是因为当时诸葛亮并没有告知两个书童有关城中的真实情况,因此他们以为当时的确是诸葛亮胸有成竹,于是就也就表现的十分的理直气壮。
也正是因为身为孩子的两个书童也如此淡定,让司马懿相信在西城中其实是有很多的埋伏的,
所以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
而这两个书童,当之无愧就是整个“空城计”中最大的疑点,也是关键所在,
也正是因为这两个书童,导致了司马懿最终相信了“空城计”,选择了撤兵。
由此也可以发现,其实在诸葛亮不仅足智多谋,而且也是心思缜密,设想到了所有会发生的情况,最终也是做了完全的准备,保证万无一失。
因此,怪不得司马懿会撤兵,这两个书童其实是最为关键的证据。
04
结语
很多时候历史中的很多事情都是因为一些细节才最终决定了成败。而诸葛亮的空城计也是如此,
正是因为他巧妙
的
安置了两个书童,最终才使得司马懿能够相信他,认为这西城看起来空空如也,其实里面也是暗藏玄机,从而不敢轻举妄动。因此这也是整个空城计最为关键之处。
而历史中也是有着很多类似的事情,
因此,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以史为鉴,做事情的时候也要保证万无一失,才能够有备无患,事半功倍。而这不仅是我们的经验,也是历史所交给我们的智慧所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