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怪不得司马懿会撤兵,城楼上这两个书童,是整个空城计最大的疑点
迪丽瓦拉
2025-08-27 18:34:11
0

“细节之处透露出关键问题。”

的确如此,在历史上,很多时候有些不经意的举动,其实反而透露着很多的关键问题。而在我国历史上,也是有很多的故事,这些故事之间也有很多的机缘巧合相互应证。也有很多的事情因为一时间的机缘巧合而成就了最终的结果。

司马懿是我们都很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而他在当时,之所以会选择撤兵,其实就是因为看到了城楼上的两个书童。因此看出了空城计的最大疑点。

而这两个书童之中到底透露着怎样的机密呢?司马懿又从中看到了什么呢?如果想要了解的话还是要结合历史来一探究竟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01

诸葛亮实施空城计的背景

想要了解故事的经过,其实还是要先了解一下“空城计”。“空城计”来自于《三十六计》之中的第三十二计。

这个计谋主要是指,如果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缺乏兵备的一方反而故意示意

他们没有设兵备,从而造成错觉,迷惑对方,然后让敌军劝退。

而在三国时期,“空城计”被诸葛亮应用,主要是在北伐之中。

当时,刘备已经去世,是他的儿子刘禅继位,虽然蜀国发展一帆风顺,但是诸葛亮明白不进则退的道理,所以他开始密谋北伐。

而在后来,曹丕驾崩,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所以诸葛亮准备

计划

开始北伐。

时隔一年,诸葛亮眼看当时的各方面时机已经成熟,于是诸葛亮开始了北伐,

而此时他的选择是稳扎稳打,脚踏实地的进攻。

本来一切都是在诸葛亮的计划之中。但是,因为诸葛亮错用了马谡,当时的他派马谡来守卫街亭,

但是马谡刚愎自用,导致整个街亭都失守了,从此诸葛亮的就开始北伐处于不利状态。

02

守卫西城,实施“空城计”

街亭之战的失败导致蜀国失去主力。

而此时司马懿也是一鼓作气,直接率领十五万大军进攻诸葛亮所在的西城。

此时诸葛亮身在西城,在他的身边当时仅仅只有千余名士兵,和一些文官。显然是无法抗衡当时的司马懿的。但是,诸葛亮没有选择逃跑,而是安之若素。

并且诸葛亮还对身边的人说:“等曹魏的军队到了都不要慌张,我自有打算”。紧接着诸葛亮开始了自己的计划,而这也就是我们知道的空城计。

诸葛亮下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要求士兵也是原地不动,不能够私自外出或者大声喧哗。

同时又命令士兵把所有城门都打开,在每个城门上都派20名士兵,让他们扮成百姓。

而诸葛亮自己则是披上鹤氅,戴上纶巾,然后领着两个小书童,在城门上弹琴观望。

就这样,过了一会儿,果然司马懿的军队前来进攻,而到了城门之前,当司马懿看到这样的情景后,反而不敢轻举妄动。

因为他也知道诸葛亮本就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所以这种模样看着就是有诈。

因此,此时的司马懿觉得,诸葛亮这是在骗他们自己想的城内没有士兵,其实是暗中做好了埋伏,

所以司马懿立刻下令全军撤退,就这样,诸葛亮凭借着“空城计”解决了当时的危机。

而对于“空城计”,虽然看似非常聪明,也是诸葛亮大获全胜,但是一直以来都是受到了很多的争议。

很多人觉得司马懿应该也懂得兵法,更是知道“空城计”,怎么就中计了呢?其实这还是要从两个书童说起。

03

两个书童最为关键

司马懿在历史上的确是一个十分厉害的人物,不仅拥有着雄心壮志,而且也是十分坚韧,在兵法方面也是有所研究,

所以司马懿本应该是没那么容易上当。而他之所以中计,其实就是因为那城门上的两个书童。

的确,在当时,这两个童子的确是“空城计”成败的关键。

因为我们都知道,书童年纪很小,还是年幼的孩子,而在人们的心目中,小孩子一般是不会撒谎和演戏的。

而一反常态的是,当时这两个书童却表现

十分镇定,所以也就让司马懿内心犯了嘀咕。

这其实是因为,在当时的时候,这两个书童之所以如此镇定,并不是像别人一样是假装的。

而是因为当时诸葛亮并没有告知两个书童有关城中的真实情况,因此他们以为当时的确是诸葛亮胸有成竹,于是就也就表现的十分的理直气壮。

也正是因为身为孩子的两个书童也如此淡定,让司马懿相信在西城中其实是有很多的埋伏的,

所以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

而这两个书童,当之无愧就是整个“空城计”中最大的疑点,也是关键所在,

也正是因为这两个书童,导致了司马懿最终相信了“空城计”,选择了撤兵。

由此也可以发现,其实在诸葛亮不仅足智多谋,而且也是心思缜密,设想到了所有会发生的情况,最终也是做了完全的准备,保证万无一失。

因此,怪不得司马懿会撤兵,这两个书童其实是最为关键的证据。

04

结语

很多时候历史中的很多事情都是因为一些细节才最终决定了成败。而诸葛亮的空城计也是如此,

正是因为他巧妙

安置了两个书童,最终才使得司马懿能够相信他,认为这西城看起来空空如也,其实里面也是暗藏玄机,从而不敢轻举妄动。因此这也是整个空城计最为关键之处。

而历史中也是有着很多类似的事情,

因此,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以史为鉴,做事情的时候也要保证万无一失,才能够有备无患,事半功倍。而这不仅是我们的经验,也是历史所交给我们的智慧所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1...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原创 清... 曾国藩称帝,率湘军北伐,估计坚持不了两年,就会以惨败收场。两方面分析。 其一、清朝气数未尽,乾坤尚...
原创 汉... 汉光武帝刘秀在昆阳之战中,以少胜多打垮了王莽的主力,立了大功,不过还没来得及庆功,就接到了兄长刘縯被...
原创 同... 在品读历史时,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皇帝们的各种庙号,譬如太祖、高祖、世祖、圣祖、太宗、高宗、显宗、肃宗等...
原创 为...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排斥和批判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诞生在春秋末期,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是孔子在...
宋代家训的特点 在中国古代,家长对家庭成员尤其是子孙抱着修其身、齐其家的美好理想,对其言行规范一般要提出种种劝谕或惩...
原创 李... 唐朝在历史上是非常厉害的,自古就有强汉盛唐之说。这就足以看出唐朝的厉害。在唐朝时期,出现了一位存在感...
原创 戒... 熟知二战德国历史的朋友,一定听过"狼穴"这个名字。这个位于波兰境内的神秘要塞,曾是当年纳粹德国对苏联...
原创 1... 建国后,由于县级政府手握生杀大权,留在大陆的国军将领,他们之中有不少人在“镇反”运动中被处决,比如今...
原创 【... "老张,这趟车票比春运还难抢!"在北京站售票窗口前,我第3次听到这样的抱怨。下午四点的阳光斜斜地照在...
姬昌未封神之谜:真实身份惊人,... 姬昌虽未封神,却以仁德治国、著《周易》影响深远。其子伯邑考成紫薇大帝,姬发灭商建周。姬昌一生昭示,伟...
原创 孙... 百年追思,革命的火种永不熄灭 1925年3月12日,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因病逝世,时年59...
原创 河... 常言道:在绝对的利益面前无亲情,纵观古代封建社会时期,皇帝是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平民百姓尚且会因为...
原创 华... 民国时期的一位爱国志士,他年纪轻轻信仰三民主义而加入当时的国民党,并且在进入到金陵大学不久后,他就仕...
原创 明... 明朝正统十四年(西元 1449 年),明朝英宗皇帝带数十万明军精锐出击瓦剌,在出击途中遭遇瓦剌伏击,...
萨拉乌苏遗址扩展考古范围 新命... 呼和浩特3月13日电 (记者 李爱平)蜚声中外的萨拉乌苏遗址正在扩展考古范围,一处名为“米浪沟湾地点...
原创 清... 随着《苦难辉煌》一书火遍大江南北,作者金一南教授也因此一举成名,紧接着他的大成之作《为什么是中国》在...
红山文化考古工作有哪些新进展?... 红山文化考古工作有哪些新进展?一文了解 穿越五千多年的时光隧道,在我国东北地区西辽河畔,一件件雕琢...
阿勒泰金翼兽饰含“金”量有多高 “这件金翼兽饰出土于新疆阿勒泰地区青河县,也叫作金马饰件,它融合了黄金制造的锤揲及錾刻工艺……”这是...
原创 淝... 小时候学习历史,历史书上介绍淝水之战,都说前秦是反派,苻坚是蛮王,东晋是好人,东晋战胜了前秦是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