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后一座黄鹤楼是如何毁掉的?小学徒一盏油灯没拿稳,改写历史
迪丽瓦拉
2024-11-05 14:12:45
0

原标题:清朝最后一座黄鹤楼是如何毁掉的?小学徒一盏油灯没拿稳,改写历史

光绪十年(1884年)八月初四晚上7时30分左右,武昌居民和长江对岸的汉口、汉阳居民目睹了一场火灾。这团火仿佛在他们的心中燃烧,让他们里里外外都燃烧起来,叹息痛苦。

黄鹤楼于当晚起火,化为灰烬!

1884年《点石斋画报》以图画形式再现黄鹤楼大火。

“鹤出天外,第一层已在河边伫立千年。” 1660多年来,黄鹤楼矗立在长江之滨的黄虎矶上。它曾多次因战争、火灾或雷电而被建造和毁坏。 “据说现在的建筑和老建筑不同,一层被毁了,另一层被修复了。”

此次被大火烧毁的黄鹤楼始建于同治七年(1868年)。在湖广总督官文、李汉章和湖北巡抚郭白银两位湖广总督的主持下,耗资白银三万多两,聘请工匠千余人。 10个月内完成。当时人们称其为“同治鹤楼”,以区别于历史其他时期的黄鹤楼。咸丰六年十二月,太平军与清军激战时,原黄鹤楼倒塌。

据《武昌重修黄鹤楼碑记》记载,同治塔“共三层,总高七尺二尺,加上铜顶九尺,共九十九间”。高七尺以上的柱子有四十八根,周长二十尺,宽八尺,各为奇数。宽阔,其上置吕祖像,仍如故。”

1874年冬天,在长江上拍摄黄鹤楼和黄鹄矶,俄国摄影师阿道夫·伊拉莫维奇·鲍耶尔斯基拍摄。

千百年来,黄鹤楼不仅仅是一座建筑,不仅仅是一道风景,它已经深深植根于当地人民的文化血液中。那天晚上,人们看着它消失在火中的心情可想而知。

站在武昌汉阳门城楼下拍摄黄鹤楼,摄影师不详。黄鹤楼周边有很多易燃的草房。

火灾发生后,全国关注,多家报刊报道了此事。媒体报道虽然简短,但根据《申报》、《点石斋画报》、《艺文录》的记载,足以还原火灾的实际情况。

八月初四晚上7时30分,武昌汉阳门外董家坡张姓骨制品作坊发生火灾。车间原是一间茅草屋。一个徒弟提着煤油灯到小亭子上取东西。他不小心把灯打翻了,导致房子着火。他无力拯救他。

恰巧当晚北风较大,火势蔓延迅速。首先烧毁了黄鹤楼的护栏,随后黄鹤楼主体和平台也被烧毁。

这件事非同小可,惊动了各级官员,上至巡抚、巡抚,下至道台、县令。接到报告后,他们率队赶赴现场。由于黄鹤楼地势较高,又是木质结构,周围易燃物较多,扑救效果甚微。

晚上8点左右,黄鹤楼向南倒塌,直至木结构完全烧毁,只剩下铜屋顶。楼内一名卧床不起的老道士不幸去世。河边约200栋带有木板工厂地板的房屋被烧毁。

很快,问责也被提上政府的议程。负责黄鹤楼地区消防工作的消防队长张某逃跑,一名同住者被拘留。板材厂王姓老板和江柴厂老板也被拘留。至于后续相关责任人如何处理,尚不得而知。

后来,有人写了一首歌曲,名叫《钓黄鹤楼》:

李白追得以逃脱,但祝融却按捺不住怒火。楼名黄鹤终飞,青川还剩几棵树?我着急地问仙人,这里已经被废弃了多少次了?黄河可以枯竭,山峦可以被淹没,但正义和和谐是站不住脚的。天帝居中,善于用奇。世界上的事情怎么可能一成不变呢?若再教崔浩作诗,黄江就无趣了。沮丧和悲伤的感觉溢于言表。

1911年,黄鹤楼故地,从左到右建筑依次为胜像宝塔、警钟楼与奥略楼,选自Wyatt-Smith Stanley相册。

武昌人民和全国文人墨客不能容忍黄鹄矶上空空无一物,于是重新修建黄鹤楼的建议很快就被送到了都督府。但清末正面临内忧外患,要么资金不足,要么社会动荡,建设计划不得不一拖再拖。

张之洞担任湖广总督长达18年。他曾夸口说,汉阳铁厂炼钢时,要建一座铜墙铁墙的黄鹤楼,以免发生火灾。事实上,这个目标直到他卸任后才得以实现。黄遵宪赋诗讽刺他:

黄鹤楼又被砸碎了,我无墙可写诗。冲天铁柱终于白发一言,大臣汗毛都已耗尽。

如果不能建造即将飞翔的黄鹤楼,那就建造普通的楼阁来填补空缺。 1904年,湖北巡抚段方在黄鹤楼旧址上修建了一座二层红色洋楼。屋顶上有一口大自鸣钟,名“警钟楼”。

1920年代,警钟楼,来自Stanfield Family相册。

1907年,张之洞升任体仁阁学士兼军机大臣。为了歌颂他治湖北的功绩,张之洞还集资在黄鹤楼旧址附近建了一座亭子,取名“奥略楼”。

这两座楼阁虽然在造型和气势上与黄鹤楼相差甚远,但却弥补了人们的“黄鹤楼情结”。来这里欣赏风景,一如往昔。

黄鹤楼真正是在同治楼被烧毁一百年后重建的。 1985年5月,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黄鹤终于回到了家乡!更令人欣喜的是,它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雄伟、雄伟,“高五层,尖顶四面皆可见,飞檐层层”。由于黄湖集已被长江大桥占用,新建筑由旧址向东移1000米至蛇山山顶。

参考资料:冯天宇主编的《黄鹤楼志》,1884年《申报》、《点石斋画报》、《艺文录》中的新闻报道,李安建等主编的《黄鹤楼》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太... 在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一生都在思索如何恢复中原,尤其念念不忘收复寿阳,以加强淮水防线,提高自身的安...
原创 他... 自古风云变幻无常,尤其是古代的封建王朝,权力更替极为迅速,朝代的更迭往往一夜之间便可发生。皇帝作为最...
原创 关... 三国时期:人才辈出 三国时期被誉为一个人才横溢的时代,在这个动荡的历史阶段,许多英雄豪杰纷纷崭露头...
原创 刘... 根据后人的传说,刘伯温挖开诸葛亮墓穴的原因有两种主要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诸葛亮曾获得了一本无字...
原创 真... 在北宋时期,有两个职称看似颇具威严,分别是“军将”和“军大将”。仅从字面上看,这两个词汇似乎让人联想...
原创 4... 1369年8月9日,对于大明的开国功臣常遇春来说,是一个命运的转折点。在河北柳河川,他接到命令回师,...
西汉和西羌的漫长战争:武力镇压... 西羌,是羌族的一支,生活在甘青一带。西汉时,匈奴和西羌时常联盟,共同进攻汉朝边境,被成为匈奴的“右臂...
原创 民... “四大家族”,这个如今听起来略显幼稚的词汇,在民国时期却是一个响当当的传奇,备受瞩目。那么,这些曾经...
原创 原... 关羽,这位忠诚与勇猛并存、智谋过人的英雄,怎会败北呢? 关羽的忠义和英勇在历史上举世闻名。《三国演...
特刊 · 文博场馆里的《河南日... 今天是河南日报创刊76周年的日子。76年来,河南日报忠实记录时代、见证历史。目前在全省多个博物馆、纪...
原创 《...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令世人深感惋惜的两件事至今被津津乐道。一是因突如其来的降雨,导...
原创 关... 在公元219年,关羽做出了一项重要决策,指派糜芳负责江陵的防卫,而傅士仁则驻守在公安。随后,他组织了...
原创 魏... 显然,有人过度夸大了魏忠贤在明朝灭亡中的作用,但实际上,明朝是否灭亡,绝非魏忠贤一个人能够决定的事情...
原创 隋... 杜伏威的传奇一生,堪称大隋末年农民起义的缩影。从贫困少年到乱世枭雄,杜伏威凭借着无畏的胆略与过人的智...
原创 朱...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广阔的王朝,经过多年征战,蒙古军队变得异常强大。然而,由于蒙古统治者的治理能力...
原创 聊... 在诸葛亮进行三次北伐后,接下来的近一年多时间里,三国之间进入了一段相对短暂的停战期。在这段时间内,各...
原创 她... 三国时期,美女如云,涌现出诸多令人瞩目的才女,其中包括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蝉,有着与周瑜郎...
原创 朱...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明朝的灭亡无疑是最具争议和话题性的事件之一。很多历史学者和后人对明朝灭亡的原因提...
原创 三... 第一个背叛者是曹豹。刘备初到徐州时,虽然他努力争取本地势力的支持,比如糜家和陈氏家族等,但他并未完全...
原创 李... 导言: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兄弟侄子命丧其手,为何后世仍称他为明君? 李世民,在历史上是一位广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