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原本是西方的一个小国,周国的壮大并不是一代人的功劳,周国历经祖孙三代从一个西陲小国变成西方强国,周国的崛起首先要从季历开始说起。
按照周民族世袭制的规定,季历是没有资格即位的,但是季历之子姬昌深得祖父古公亶父的器重,古公亶父对孙子姬昌寄予厚望,对孙子非常喜欢,古公亶父便传位给次子季历。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古公亶父曾说:“周民族的兴旺靠姬昌。”
《史记·周本纪》:“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
周国的强大经历了季历、姬昌、姬发祖孙三代,季历即位后厉精为治,重视农业发展,实施仁政,周国慢慢地走上富国强民的道路,成为西方霸主。周季历讨伐西落鬼戎,将十二诸侯王俘虏,后攻打燕京戎,周季历不断的开疆扩土威胁到了商王文丁,商王便把周季历骗到都城,将其囚杀,周季历去世后,姬昌即位,史称“西伯昌”。
西伯昌即位后继续沿用父亲季历的仁政之策,尊重老百姓,笼络诸侯,周国的壮大让商纣王畏惧,商纣王便找了个由头把西伯昌抓起来,关了七年,此时周国大量向商纣王进贡金银珠宝和美女,商纣王经不起诱惑,把西伯昌放了。西伯昌回到周国后,奋发图强立志要推翻商王朝。可是当时周国的实力根本不如商朝,灭商不能操之过急,西伯昌采取了一些列的政策最终使得周国迅速崛起,主要有四大政策。
第一、以民为本、尊重百姓生命
一个国家想要壮大,跟老百姓是密不可分的,帝王如果不得民心,会加速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文王采取帮助百姓养孩子、帮助安葬、救济贫民、救济灾民等一些列济世救民的仁政。他视百姓如已出,教导百姓要礼让,相互关心,西伯昌一系列的仁政受到百姓的拥戴,这项政策是他伐纣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史记·周本纪》:“生者养之,死者葬之,贫者济之,灾者赈之。”
第二、大力发展农业、实施井田制
商朝的土地归国家所有,商王把土地分配给奴隶主和贵族,奴隶主便强迫奴隶种地,在商代种地的大部分是奴隶,平民靠着少量的土地艰难度日,奴隶是没有人身自由的,他们类似于商品,是奴隶主的个人财产,随时可能遭遇奴隶主的杀害,屠杀奴隶是不需负法律责任的。
西伯昌采用的“井田制”,将土地分给农民耕种,收取少量的赋税,给商人免税。“井田制”顾名思义就是把一块土地按照井字形状一分为九,最中间的为公田,周围的八块地为私田,公由这八户人家一起耕种,收成交给国家。此项政策使得农民生活有所提高,刺激农民的积极性,西伯昌实施的是封建主义社会初期的政策。
第三、实施仁政
商纣王发明了炮烙之刑,他经常逼迫犯人在火盆上走,便以此为乐。西伯昌为了让商纣王废除炮烙之刑,向商纣王献上周国西岸的一块土地,炮烙之刑被废除,西伯昌受到百姓的爱戴。
第四、重用人才
一个国家想要得到发展,跟人才是密不可分的,于是西伯昌广纳贤才,东方各国都知道周国召贤才,纷纷赶来,姜子牙也想到周国去施展自己的才华,姜子牙本来是东方人,但是商纣王刚愎自用,觉得他自己是普天之下最聪明能干的人,他不需要人才,姜子牙在商王朝没有发展空间。但是想要见到西伯昌谈何容易,于是姜子牙到西伯昌经常出没的地方垂钓,静静等待西伯昌的出现,西伯昌见到姜子牙气度非凡,与之交谈后,姜子牙的谈吐不凡备受西伯昌赏识,西伯昌决定重用姜子牙。
在西伯昌的支持下,姜子牙推行五项仁政。第一、不准杀人,第二、不准破坏房屋,第三、不准任意砍伐树木,第四、不准填井,第五、不准抢夺别人的家禽。如有违反者处死。这样周国的军队便成了声名远扬的仁义之师,所以后来的商朝的奴隶与百姓都渴望投奔周国,对于在残暴的社会制度下苟延残喘的商朝百姓来说,无疑是解放。
周国在西伯昌的带领下迅速崛起,当周国实力足够强大之时,西伯昌开始想要夺取商纣王的天下,他开始拉拢诸侯,调节各诸侯之间的矛盾,八百多诸侯纷纷归顺周国,并拥立西伯昌为王,西伯昌称王,史称“周文王”,到了周文王晚年,周国实力非常强大。可是周文王还没有实现自己的灭商的愿望就去世了,周文王临终前告诫太子姬发:“扬善抑恶不要优柔寡断,做事要当机立断,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史记·周本纪》记载:“见善不怠,时至勿疑,去非勿处。”
武王姬发即位后十三年,在姜子牙的谋划下,准备开始灭商,此时多方国和部落纷纷赶来响应周国,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率领周国大军灭商建周,是史上著名的“武王伐商”。
结语:周文王姬昌可谓是妇孺皆知的完美贤王,司马迁对周文王的功绩和高尚之品德大为赞赏,孔子更是周文王的铁杆粉丝,周文王向来就有“圣贤之君”的美誉,周国的崛起与强大,周文王功不可没,他体恤百姓,为人民当家作主,使得周国国富民强,为儿子周武王灭商奠定了基础,最终把立国长达600年的商王朝推翻,周朝自此建立。
参考文献:《竹书纪年》、《史记·周本纪》、《礼记》、《后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