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历代朝代的更替往往伴随着激烈的血腥冲突和无数的牺牲。许多政权的更替,或是由于外敌的入侵,或者是由民间起义的力量推翻了旧的统治。无论如何,在这些朝代交替的过程中,涌现了许多赫赫有名的将领,然而作为开国功臣,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未能享有善终。其主要原因,通常可归结为四个字:功高盖主。
这些大将军中,有许多人曾是和皇帝一起打天下的兄弟。然而,一旦皇帝登上了宝座,许多开国功臣由于手握重兵,往往会成为皇帝眼中的威胁。极少有皇帝能够宽宏大量,容忍那些曾为自己征战四方、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
例如,推翻元朝统治的明朝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朱元璋通过自己卓越的领导才能,成功登上了皇帝的宝座。然而,没过多久,他便开始逐步清除那些与他共同打天下的兄弟们,甚至使得明朝的开国将领们大多遭遇悲惨结局,朱元璋因此被冠上了残忍暴政的名声。然而,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仍然有几位功高震主的猛将,他们成功避免了这一历史的规律,最终善终。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明朝开国大将徐达,他不仅协助朱元璋一统江山,而且与朱元璋从小便是好友。
在长时间的南征北战中,徐达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无论面临多么险恶的战场,他总能帮助朱元璋化险为夷。最终,他们成功攻下元朝的首都,迫使元顺帝退至蒙古,为大明王朝的建立铺平了道路。建立大明之后,朱元璋并没有亏待这位曾为自己立下赫赫战功的兄弟,尤其是徐达,朱元璋让他担任了右丞相、太子少傅等重要职务。然而,随着许多开国功臣相继倒下,徐达也未能完全避免朱元璋的猜忌。相传,朱元璋曾赐给徐达一只有毒的烧鹅,意图暗算他。但这只是后人揣测的故事,实际上,徐达为人低调、行事谨慎,这种低调的作风让朱元璋最终放下了心中的戒备。徐达最终因旧疾复发去世,死后,朱元璋追封他为中山王。
第二位成功避免功高盖主结局的名将是唐朝的郭子仪。郭子仪在安史之乱中表现得尤为出色,他率领唐朝大军屡次获胜,成功收复了安禄山占领的多个重要城市,堪称唐朝最具军事天赋的将领之一。尽管拥有巨大的权力与丰厚的战功,按理说,郭子仪完全可以成为唐朝皇帝的威胁,然而,他为人正直、为人处事特别得当,尤其是在与朝廷官员及宦官的关系处理上,从不冒犯任何人。正是因为这种得体的行为,郭子仪得以安享晚年,最终死于自然原因。
第三位值得一提的将军是汉武帝时期的卫青。卫青在汉武帝刘彻的指挥下,成功击败了匈奴,消除了北方的巨大威胁,保证了大汉王朝的长治久安。卫青能够得以善终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和汉武帝刘彻之间的亲密关系——他是皇后王娡的亲兄弟。尽管身为大将军,卫青始终没有私自结党营私,也从未做出任何威胁到刘彻的举动,他始终保持着对刘彻的忠诚。
最后要提到的是秦朝的王翦,他是秦始皇最得意的将领之一,在许多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王翦帮助秦国攻克了邯郸和楚国,为秦国统一六国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尽管王翦在战场上表现出色,秦始皇起初对他并不完全信任,因为他认为王翦具备威胁皇权的潜力。王翦却巧妙地化解了这一局面,在取得战功之后,他直言不讳地向秦始皇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要求,尤其是财务方面的需求,甚至明码标价。正因为如此,秦始皇才深刻了解了王翦的底线,觉得他不过是为自己的生活追求更好条件,因此,始终未曾动摇过对王翦的信任。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王翦及时退出了政治中心,回到平凡的生活,彻底消除了皇帝对他的疑虑,也因此得以安享晚年。
这些历史故事告诉我们,功高盖主确实是一个巨大的危险,任何一个处于权力中心的人,都不允许有任何可能威胁到其地位的力量存在。历史上许多将领正是因为过度追求权力,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局。然而,另一些将领通过保持低调、适时退出,或是与皇帝保持良好的关系,成功规避了这一命运,最终得以善终。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欲望是无止境的,如何克制自己的欲望、保持清醒,是成就长久平安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