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在册立储君方面的做法,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康熙时期的九子夺嫡之争,深刻影响了雍正等皇子,这些皇子在太子之争中备受折磨。为了避免类似的局面,雍正继位后便实行了秘密建储制度。
所谓秘密建储制度,就是在现任皇帝在位时,会事先拟定好继承人的诏书,并将其封存于密匣中,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的后面。待皇帝驾崩后,相关的王室宗亲和顾命大臣共同开启密匣,宣布继承人。因此,通常在皇帝生前,除非是皇帝本人,其他人都无法知道太子是谁。
在清朝长达近三百年的历史中,真正公开身份的皇太子仅有两位,一位是康熙所立的允礽,另一位则是乾隆禅位之前册立的颙琰。允礽的故事较为著名,经历了多次立废,最终被软禁在宗人府。而嘉庆帝颙琰,则在乾隆六十年九月,因乾隆曾承诺不超过康熙的在位年限,正式公开册立为太子,从而开始了他不到半年的皇太子生涯。
其他的皇太子,在身份未公开之前,实际上都是普通的皇子,最多享有亲王的头衔,处于公开身份的等级体系中。
那么,清朝的皇太子在公开身份时的等级是什么呢?这一点分为外朝与内朝两种情况。外朝即朝廷的朝堂上,皇太子的地位仅次于皇帝,无可争议。除非出现垂帘听政的情况,那皇太子才会排在更低的等级。在清朝,垂帘听政期间并未设有皇太子。
清朝的爵位等级制度较为复杂,分为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三大类。宗室爵位分为十二等,其中和硕亲王、多罗郡王等八个等级属超品,最低的爵位亦为正四品官员。功臣爵位则以公、侯、伯为超品。蒙古爵位则设有十七个等级,其中的亲王和宗室爵位中的和硕亲王相比,地位较低。
皇太子的等级,自然在和硕亲王之上,蒙古爵位的亲王地位也不及和硕亲王。满洲语中,“和硕”意指一方或一隅的意思,象征着某个地方的亲王。而“固伦”则代表天下、四方的意义。清朝的公主有固伦公主和和硕公主之分,固伦公主为皇帝的嫡女,庶女则为和硕公主。固伦亲王就是指皇太子,意味着未来的皇帝。
在内朝,皇太子的地位则显得更加复杂,因为内部必须遵循宗亲之间的尊卑长幼关系,皇太子需要对很多人行礼,地位较低。明确地说,皇太子在遇到太皇太后、皇太后、太上皇、太上皇后、皇帝、皇后,甚至摄六宫的皇贵妃时,都需要行礼,叩拜无疑。
此外,皇太子在册封时的宗亲仪式、宗亲宴会等家族内部场合中,还必须遵守尊卑和长幼之分。按照《明史》和《清史稿》的记载,皇太子见长辈时需要四拜,见兄长时则要两拜,而其他的叔叔兄长也有明确的接待礼仪。在朝堂上,虽然有时是同辈,皇太子依然高于他们。
对于妃嫔,皇太子并不需要拜见,除非是太妃。虽然在某些正式场合,皇太子会对皇后、贵妃行礼,但并无记载显示皇太子会拜见普通的妃嫔。皇太子妃也需要在册立时行四拜礼,而在皇帝、皇后的面前则需行八拜。
因此,综上所述,清朝皇太子在外朝的等级仅次于皇帝,而在内朝则低于一些特定的长辈、皇贵妃,等级上更为复杂。清朝的礼仪体系固然讲究,但也会根据具体情境而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