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玉是清朝历史上杰出的重臣之一。康熙39年,他成功考中进士,随后在康熙年间走入政坛,担任翰林院检讨,并入值南书房。但因父母去世,他不得不回乡料理丧事。服丧结束后,他被调任司经局担任洗马,之后又历任庶子、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职务。
张廷玉在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位皇帝的治下均担任要职,成为皇帝的亲信臣子。他在去世后,也是唯一一个能够享受太庙祭祀的汉人大臣。那么,他究竟具备何种才能,才能在三位皇帝的心中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呢?
首先,张廷玉的背景十分显赫,他的父亲是大学士张英,在康熙时期深受皇帝的宠信。张廷玉自幼便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中成长,这样的家庭环境无疑为他日后的仕途铺平了道路。
要提到张英,或许许多人不太熟悉,但如果说到“六尺巷”,大多数人就会有所耳闻。六尺巷的故事源于张英。当时,他的家人为重修府邸,与邻居吴氏发生了矛盾。于是,家人向在京任职的张英求援,希望他通过官方渠道为家人撑腰。张英在收到家信后,立即赋诗一首:“千里送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英的家人深受启发,决定将院墙向后退让三尺,而吴氏邻居也随之退让,最终两家之间留出了六尺的空地,因此由此得名“六尺巷”。此事传开后,康熙帝也听闻了,因而敕令为他们竖立牌坊,以表彰这种谦让的美德。现在,留存于当地的牌坊其实是在1999年重修故园时重新制作的。
在雍正年间,张廷玉的仕途开始迅速上升,他每天负责为雍正皇帝起草圣旨。雍正皇帝随口提及一些想法时,张廷玉总能以文言文进行严谨的书写,皇帝对此甚为欣赏。此外,张廷玉通晓满语,这使他与雍正皇帝的交流更加顺畅和亲密。
张廷玉的为官理念是始终以皇帝的需求为重,从未掺杂私心。当他的儿子考中探花时,他主动去见皇帝,请求将这一荣誉让给其他进士,雍正听闻后深受感动,特意向民众宣扬张廷玉的无私和公正。
张廷玉以“六尺巷”的故事而著称,这不仅展现了他的智慧,也反映出他高超的情商。在他任官期间,他亲眼目睹年羹尧的陨落,因此始终保持低调和谦逊,懂得适时进退,最终得以在三朝中屹立不倒。
尽管在政界颇有声望,张廷玉对待子女的教育却极为严格。他从不允许孩子们借助自己的名气仗势欺人。有一次,他的儿子得知他喜欢某幅字画,竟私自向他人索要作为礼物。张廷玉得知后,十分生气,教训了儿子,并亲自前往向对方道歉。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本文为百家号作者无风却起念的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