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克仁是明朝初期一位颇具声望的文官,他曾在朱元璋身边担任郎中。史书记载的关于他的事迹并不多,但他的许多重要言论却被保存了下来。这些言论主要是在与朱元璋的讨论中产生的,内容涵盖了对前代兴亡、当今局势、以及未来走向的深刻思考。
大约在陈友谅的势力被朱元璋彻底消灭后,朱元璋开始向统一中原迈进。他找到孔克仁,兴致勃勃地说道:“如今元朝的国运已经终结,天下各路豪杰之间战争不断,这为我们入主中原提供了良机。我计划督促两淮和江南的百姓加紧耕作,储备粮食,同时让士兵们加紧训练,等到兵员和粮草充足时,就可以派遣大军进军中原。你觉得这个战略如何?”孔克仁对此表示:“虽然这个战略有其长远的考虑,但缺少切实的执行方案。”
当时,东部的张士诚势力雄厚,北方的孛罗帖木儿和元朝的王保保等将领同样实力不容小觑,而在关中地区,还埋伏着李思齐、张良弼等众多悍将。对此,朱元璋则显得非常自信,他分析道:“孛罗帖木儿的军队纪律较差,王保保的军队虽然有纪律,但士气却欠佳;李思齐和张良弼虽然占据了易守难攻的关中,但也因缺乏粮草,且交通不便而面临困境。因此,如今唯一能够威胁到我朱元璋的,只有张士诚罢了。可他不过是个狡诈之徒,擅长阴谋诡计,只要我带领大军亲自出征,他肯定无法抵挡!”听到朱元璋如此笃定,孔克仁也只能附和道:“主上英明,必将实现统一大业。”
随着徐达等将领的奋勇作战,成功夺取了淮东、淮西等大片地区,张士诚的覆灭已指日可待。在这个关键时刻,朱元璋再次找到孔克仁,表达自己的新看法:“如今的天下依旧风云动荡,黎民百姓深受战争之苦,各地的诸侯豪杰中没有一个让我看得上的。如孛罗帖木儿,执掌重兵却也不断触犯天理,其军队几乎被消灭殆尽;王保保则只顾报私仇,任由敌人不断壮大;而李思齐安于现状,在关中沉迷享乐,毫无作为,百姓苦不堪言。”
他继续分析道:“至于张士诚,他反复无常、优柔寡断,胸无大志,如今在我军面前狼狈不堪,再也不是往日的强者。而明玉珍父子占据蜀地称王,也只是一心苟安,不思进取。”“我观察天象,分析时局,认为平定天下、统一中原的最佳时机已然到来。虽然统一后生计仍将艰难,但我们必须认真考虑未来的发展。”
孔克仁作为众多开国文臣中的一员,常常在朱元璋身边,因此对朱元璋所施展的策略了解颇多。国建立后,他被任命为皇子和功臣的导师,随后又升任江州知州,进朝为参议。可后来因不明原因卷入政治风波,最终失去了自己的性命,留下了一段悲惨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