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一个全新的政治学院成立,谁会担任这一关键职务?罗荣桓以其深厚的政工背景当之无愧地被任命为院长,而肖华则担任第一副院长。罗荣桓不仅负责学院的工作,还是总政治部主任、总干部部部长和最高检察院检察长等多项重任,真可谓是分身乏术,然而身体状况却并不如意,令人担忧。
肖华作为第一副院长,虽然精力主要投入在总政,但政治学院的日常事务则显得捉襟见肘,难道没有人能承担起这个重任?罗荣桓对军队中的干部进行了细致的考察,最终选择了担任东北军区政治部主任的莫文骅。他和罗荣桓是老相识,两人在红军时期便已建立起深厚的工作关系,解放战争期间,莫文骅作为纵队和兵团的政委,始终在罗荣桓的领导下工作,默契十足。
1954年,全军召开了一次高级干部大会,六大军区和六大中央局面临撤销,随之而来的则是大规模的人事调整。在北京举行会议时,肖劲光找到了莫文骅,邀请他出任北海舰队司令员。莫文骅对这个提议表示同意,但肖华和罗荣桓却也希望他能够继续留在政治工作岗位,一个人扛起学院的重任。因此,莫文骅的去向引发了广泛的关注。
政治学院属于大军区级单位,但罗荣桓繁重的工作使得他不得不对学院的事务进行抓大放小的管理,而肖华则名义上担任副院长,但并不深度参与具体事务。所以,政治学院迫切需要一位能够独立负责日常工作的副院长。
莫文骅具备丰富的政工经验,并且是经过系统培训的军事指挥员。在参加革命前,他曾在黄埔军校南宁分校学习。红军时期,他担任红军干部团政治部主任,后期在红军大学担任上干队政委和政治部主任,红军大学改编为抗大后,继续担任抗大政治部主任,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和管理经验。他无疑是能胜任这个角色的最佳选择,因此,罗荣桓不断与他沟通,帮助他消除心中的疑虑。
政治学院的使命是培养军队中高级干部并提升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素养。在罗荣桓和莫文骅的领导下,学院承载着红大和抗大的光荣传统,充分得到了毛泽东主席及八位元帅的认可与支持。经过努力,政治学院逐渐为军队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干部。
到1961年,随着罗荣桓和肖华不再兼任政治学院的职务,莫文骅接任院长。然而,即便是在他担任院长期间,对于学院的重大决策,他仍然会向罗荣桓请示、汇报,以保持工作的一致性与前瞻性。
在1964年,因军队院校整风运动,莫文骅遭遇了批斗,甚至有人指责政治学院不够“政治”,并对他展开了长达几个月的批斗,有声称莫文骅不知天高地厚的言论,对他进行无情的攻击。此外,因一本《红军第7军简史》的出版,更是引来指责,成为抨击他的口实。
在批斗中,很多人的旧账被翻了出来,就如同无所不至的指责,甚至可以将几十年前的结论推翻,更是让人感到无奈与悲哀。因此,在1965年,莫文骅被宣布撤销院长职务,而他个人对此持保留意见,表示与事实并不相符。
1966年,他被调任福州军区担任副政委,不久后便被召回北京,得知他的审查结果有可能会得到平反。经过复查,他最终得以撤销对自己的处分,恢复了院长职务。然而,他刚刚重回岗位,便因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导致工作再度中断,直到1975年才得以恢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