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对于中国工农红军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时刻。就在这一年5月,红四军前委书记毛泽东因身体原因无法继续履职,于是红四军军长朱德理所当然地接替了毛泽东的职务,成为代理前委书记。
在此之前,红四军已经离开了江西,进入福建,并且发展速度惊人。军队的规模不断扩大,工作任务也逐渐繁重且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前委不得不同时承担军队工作和地方工作的双重责任,许多任务开始变得难以兼顾。
经过深思熟虑,红四军决定重组其最高党部,建立新的军委。这意味着,已经停滞了四个多月的红四军前委将重新恢复办公。在中共党史的资料中,这个新建立的军委被称为“临时军委”。新的临时军委书记是由中央派遣的军事干部刘安恭,他当时正从上海的中央军事部派往红四军。
值得一提的是,刘安恭这个人物在中共党史中时常被提到,但却很少详细描述,这使得他显得有些神秘。直到上世纪80年代,关于刘安恭的真实情况才逐渐浮出水面。
刘安恭生于1899年,四川永川县(现属重庆市)。他比毛泽东和朱德都要年轻一些。19岁时,他考取了官费,前往德国留学,并在德国生活了多年。25岁时他回国,加入了川军第二十军。作为二十军的高级参议,刘安恭最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参与了南昌起义。
大革命失败后,刘安恭被派往苏联学习了一年多,之后回国不久,便被中共中央任命为红四军临时军委的书记。关于刘安恭是如何进入红四军的,史料中并没有详细记载。唯一可以确认的是,在他到来之前,红四军前委曾多次请求中央派遣有能力的干部来协助开展工作,显然,刘安恭正是作为一位得力干部被派来的。
根据红四军高级将领、建国后曾担任福建省人民法院院长的傅柏翠回忆,当时他曾在红四军的文件、信件中看到,刘安恭的名字常常位于朱德和毛泽东之后,这表明他当时是红四军的第三号人物。
事实上,自从1929年5月刘安恭到红四军后,他确实担任了重要职务,先后担任了临时军委书记、政治部主任、第二纵队司令员等职务。
尽管历史上对刘安恭的评价较少,但他的形象在很多人眼中有着共同的印象:一方面,他总是身先士卒、勇猛果敢;另一方面,他还受过高等教育,文化素养较高。
朱德曾回忆道,1929年8月1日,也就是南昌起义两周年纪念日,刘安恭在红军将士面前提到,他预见到世界将爆发一场大规模战争,并且详细阐述了如何阻止这一灾难。他的这一预测,恰好预示了两年后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刘安恭和朱德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是四川人,都曾在德国和苏联学习过,都曾是川军的一员,并且都在红四军担任过军事领导职务。因此,他们的关系也较为亲密,经常有交流。
然而,与朱德不同的是,刘安恭显得更加“洋气”,较少“土气”,他对中国革命特色的军队建设并不十分熟悉,反而照搬了许多苏联的军事理论和教条,这包括一些不太符合中国实际的军队治理方法。一个显著的例子是,刘安恭主张采用红军分派、“完全选举制度”以及轮流坐庄等方式来管理军队,这种做法无疑为他的政治生涯带来了阴影。
最初,红四军上下对刘安恭的到来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当时,毛泽东曾提出红四军党内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改进,而朱德也强调红四军内部的组织和训练亟需整顿。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刘安恭被派往红四军,成为了“中央派员”的代表,这使得他一到红四军就成为了领导层的一员。
然而,这种“钦差大臣”的身份,也使得刘安恭在对红四军实际情况缺乏深入了解的情况下,过早地做出了一些脱离实际的决定,尤其是在处理红四军内部矛盾时,他把一些问题过分放大,造成了红四军的内部团结出现了裂痕。许多党员对刘安恭违背党的组织原则的做法感到困惑和不满。
在6月初的白砂会议上,红四军前委成员以36票赞成、5票反对的压倒性多数,决定撤销临时军委的职务,刘安恭因此被解除军委书记职务,并被调任为红四军第二纵队长,而李任予接任了政治部主任一职。
一个月后,蒋介石联合江西、福建、广东三省的国民党军对红四军和闽西根据地展开了大规模的“会剿”。在这场战斗中,刘安恭指挥第二纵队与敌人进行了激烈的战斗,打了几场漂亮仗,充分展现了他的军事指挥才能。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刘安恭于1929年10月24日在广东大埔石下坝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30岁。
从整体来看,刘安恭是红军中为数不多的既具勇气又有智慧,并且文化水平较高的高级干部。如果他没有英年早逝,并能更好地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与他的军事才能,或许能够在红军乃至中国革命历史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并且极有可能成为新中国的开国元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