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四方面军培养出了许多能征善战的杰出将领,如许世友、王建安、陈再道、陈锡联、王近山、王必成、陶勇、杜义德、洪学智等人。这些人物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然而,相较于这些老将,王树声和倪志亮则被认为是较为年轻的后起之秀。
王树声曾担任四方面军的副总指挥,并在解放后荣升为大将。而倪志亮,曾是四方面军的参谋长,解放后虽然被评为准兵团级并授予中将军衔,但与其他四方面军的名将相比,职务要相对低一些。事实上,四方面军的很多重要将领,如王建安、陈再道、陈锡联等,都被授予了副兵团级及以上的军衔。
倪志亮的个人经历同样不容小觑,他是开国将领中为数不多的北方人,且还是唯一一位北京籍的将领。他早年便在旧军队中服役,之后考入黄埔军校四期,在校期间受到了革命思想的影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正值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的北伐战役如火如荼,倪志亮投身其中,参与了许多重要的革命活动。尽管他曾因病错过了起义行动,但仍未放弃,转战鄂东北参与了对敌的指挥工作。
随着鄂豫皖根据地逐渐扩大,部队不断壮大,红四方面军于1931年正式成立。倪志亮出任4军10师师长,王树声担任11师师长,而陈赓则担任12师师长。在此期间,陈赓因伤离开,部队的职务也进行了多次调整。彼时,徐海东、许世友这些后来的名将也仅仅是团职干部,王宏坤也只是营级指挥员。
倪志亮从10师师长调任11师师长,随着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向川陕进发,战局也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在后续的战斗中,四方面军的力量不断壮大,部队逐渐由四个师扩编为四个军,多个师长晋升为军长,倪志亮也被任命为四方面军参谋长,协助总指挥徐向前开展各项作战。
抗战爆发后,倪志亮的职务并不低,他担任129师参谋长。然而,实际工作中他并未完全履职,而是带领部分部队开辟晋冀豫军区,并担任司令员。与此同时,王树声被调往担任副司令,李达则代理了129师的参谋长职务。倪志亮虽然身在抗战前线,但时间不长,很快被调回后方学习,先后在马列主义学院和党校接受教育。
在抗战胜利后,中央开始派遣大批干部从延安前往前线,倪志亮被指派带领一批新干部回到前线,并在途中与抗大干部团汇合,向山西进发。经过长途跋涉,最终到达了太行军区,途中接到中央的指示,要求他们放弃与新四军的接触,改道前往东北。于是,倪志亮带领干部团奔赴东北,抵达后,300多名干部分配到了嫩江军区。倪志亮随后担任嫩江军区司令员,负责根据地的建设与发展,扩大武装力量,之后又被提拔为西满军区副司令员。
西满军区隶属于东北民主联军,主管二级军区,下面还设有三级军区和平级的纵队,指挥体系复杂。当时的西满军区司令员为黄克诚。1947年,倪志亮不再从事地方军区的军事工作,而是转向军事教育,担任东北军政大学西满分校副校长,并参与学校的日常工作。
虽然倪志亮在军事工作上有着较为显著的成绩,但在军事教育领域却没有太多的经验。在1952年的军衔评定中,由于职务较高但缺乏实战经验,他的评定并没有获得较高评价,类似情况也发生在其他职务相对较高、战绩却不显著的将领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