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随着一场大规模运动的爆发,许多将领的晚年命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不乏陈仁麒。陈仁麒,本是政工出身的将领,在战时长期承担政治工作,且一直活跃在指挥层。
在他所领导的东野11纵中,有一位战士的名气甚至超过了他自己,那便是董存瑞。1948年3月,11纵成立后,陈仁麒从8纵的师政委岗位调任,成为11纵的政委,与贺晋年共同指挥部队,展开了向承德、隆化、滦平等地的攻势。隆化城作为承德北部的屏障,其西部的苔山被视为控制全城的战略要地。在战斗即将开始之前,陈仁麒向纵队党委提出了一个极具号召力的口号:“坚决打下隆化,为解放热河而战”,这一口号不仅体现了战略决心,也进一步激发了部队的战斗热情。
当部队清除了其他阻碍后,按照预定计划,向隆化的守军发起了总攻击。在进攻过程中,他们遭遇了两个主要障碍:一个是苔山的制高点,另一个是隆化中学。面对阻力,陈仁麒和贺晋年决定暂时停止攻击,重新调整部署,进行战略修整。与此同时,董存瑞所在的32师开始对隆化中学发起攻势,但进程中,敌军利用旱河修建了一个暗堡,形成了密集的火力网,导致进攻受阻。此时,董存瑞所在的96团6班接到破坏暗堡的任务,班长董存瑞英勇无畏,在战友的掩护下冲进暗堡。发现两侧的陡峭岸壁无法攀爬后,董存瑞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身体替代支架,引爆了暗堡,为后续胜利争取了宝贵时间。董存瑞在爆炸中英勇牺牲,他的英名也在陈仁麒的宣传下广为人知,成为了激励后人的英雄。
新中国成立后,陈仁麒先后在海南军区和中南军区担任职务。1959年,炮兵司令员陈锡联调任沈阳军区后,炮兵军区司令员和政委职务重新分配,邱创成和陈仁麒分别担任了新一届的司令员和政委。当时,最合适担任政委的是欧阳毅,他因健康问题未能及时上任。随后的1966年,随着大规模运动的开始,炮兵军政主官的矛盾和分歧也被揭露出来。
运动初期,司令员吴克华获得群众支持,但很快他就成为了运动的批判对象。客观来说,运动初期,许多对吴克华的批判并不完全准确,但陈仁麒始终稳居职务,且未波及其他人。随着运动的深入,吴克华也被逐渐揪斗,吴法宪、邱会作等人开始扶持陈仁麒,帮助他掌控炮兵事务。
第一副政委欧阳毅回忆起那个时期,坦言一旦掌握了权力,他便开始了广泛的整治行动,首当其冲的就是吴克华。炮兵大院内迅速发布了“批斗篡军分子吴克华大会”的海报,并在院内搭台举行大会,公开斗争吴克华。同时,苏进、向守志、刘何等人也被迫下台。随着运动的进一步扩大,20个军职干部被列为专案调查对象,许多人被冤枉,并且在大规模的刑讯逼供中有些人甚至丧命,刘何副政委便是其中一位。
1970年,陈仁麒被调任成都军区担任第二政委,与梁兴初搭档。可不久后,九一三事件发生,他被点名批评,并被认为是“上了贼船”,最终遭到撤职。1973年,他被调到兰州炼油厂劳动改造。尽管如此,陈仁麒的问题并没有就此结束。1975年,王平担任炮兵政委后,开始着手解决陈仁麒遗留下来的问题。尽管九一三事件后的平反小组已在工作,但由于工作量庞大,直到两年后,才为二十多人恢复了名誉,部分案件仍然留有“尾巴”。王平到任后,听取了大量反映,经过四个月的调查,迅速搞清楚287个问题,恢复了很多干部的名誉,并有效安排了他们的工作。这个过程中,工作效率令人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