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魏书》的撰写过程中,陈寿曾提到曹魏五位杰出将领,他写道:“……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这一句话也在20世纪广为流传,民间普遍称之为“五子良将”,指的便是那五位在曹魏鼎盛时期威望极高的将军。
在这五子良将中,张辽与张郃都名列其中,其中张辽更被尊为首席。这不仅突显了张辽在曹魏军事体系中的崇高地位,也反映出他在当时的重要性。然而,令人好奇的是,虽然这两位将军都并非曹操起初征战时便效力的老将,二人投降曹操的过程却有所不同,而曹操对他们的待遇为何又会差异如此之大呢?
张辽,出生于并州雁门郡马邑县,家族祖先曾是当地著名的豪商。其曾祖父聂壹在汉武帝时期为马邑地区的风云人物,曾因向汉朝王恢献计马邑之谋,虽最终未能实现,却在与匈奴的斗争中提供了重要战略参考。可惜,马邑之谋的失败使得聂壹与匈奴的关系彻底决裂,其后代因此不得不改变姓氏,张辽便因此改姓,避开了历史恩怨。
张辽的少年时代并不显赫,但他早早便在家乡的雁门郡担任郡吏,多次与胡人作战,逐渐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这样的环境虽然充满危险,却无疑磨练了他的军事才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张辽进入了并州刺史丁原的麾下,逐步晋升为从事。之后,他随丁原进京,投身于何进的指挥体系之中。
虽然张辽并非出身于显赫的贵族家庭,但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他逐渐获得了同僚的认可。然而,命运并未眷顾他,张辽早期效力的几位上司并未能取得成功,导致他长时间未能获得大展宏图的机会,最终不得不投降曹操。最初,张辽曾投降吕布,并在吕布麾下担任北地太守等职务,还在吕布成为徐州牧后,成为鲁国国相,这段经历表明他在吕布军中的独立性和重要性。
然而,在建安三年,曹操攻占下邳城,处决了吕布,并对吕布麾下的降将表现出较为宽容的态度。正是在此时,张辽决定投降曹操。他曾与吕布部下的高顺一同与夏侯惇、刘备交战,并屡屡获胜,展现了卓越的战斗力,正因如此,曹操才接纳了张辽的投降,并给予了封赏,任命他为中郎将,赐予关内侯爵位。然而,这份封赏并未完全体现张辽的实际价值。曹操当时急需将领,而张辽在吕布阵营的效力虽然不可小觑,但他投降的时机并未决定关键胜负,因此封赏较为低调,既是对其能力的认可,又是一种对降将的公正待遇。
与张辽的经历不同,张郃的投降背景则显得更加复杂。早年,他参与了黄巾军的讨伐,后来在韩馥的军中担任过军司马,并最终投奔袁绍。在袁绍阵营中,张郃凭借自己出色的军事能力脱颖而出,尤其是在与公孙瓒的战役中,他屡次立下赫赫战功,并升任宁国中郎将,地位稳固。
对于张郃的投降,历史上有两种主要的解释。一种说法认为,张郃在官渡之战后因郭图的谗言而感到不安,最终选择了投降曹操;另一种则认为,张郃的投降更多是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虽然历史记载中确实提到郭图对张郃的影响,但是否完全如此,仍然存在争议。
张郃在袁绍阵营中的不满情绪逐渐积累,尤其是在与郭图的意见不合后,他的投降对袁绍阵营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曹操通过张郃的投降获得了重要的战略优势,特别是在官渡之战的关键时刻。曹操高度评价张郃的到来,将其比作韩信归汉,并给予了更为丰厚的封赏,任命张郃为偏将军,封为都亭侯,这份封赏显然要高于张辽。
通过比较两位将领的封赏差异,可以看出曹操在决策时考虑了多方面的因素。张辽的投降时机较为平淡,带来的仅是吕布遗留下来的残余力量,而张郃则是在袁绍最关键的时刻投降,带来的兵力和战略价值对曹操而言更为重要,因此曹操给予了更高的待遇。
尽管张辽和张郃的投降背景和封赏有所不同,但两位将领的才能和忠诚始终被曹操所重视。最终,他们分别在曹魏历史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并为曹魏的崛起和霸业贡献了巨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