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蜀汉阵营中,有这样一位将领,在《三国演义》里,他被刻画得极为不堪,形象糟糕透顶。然而,在真实的历史长河中,他所发挥的作用却绝不容忽视。他是蜀汉中后期被严重忽视的杰出将领之一,其战功之卓越,在蜀汉将领中堪称无出其右。这位将领,正是陈式。
刘备离世之后,蜀汉步入了诸葛亮主政的时代。彼时,能够独当一面、挑起大梁的将领可谓凤毛麟角。除了赵云(于箕谷佯装败退)、马谡(镇守街亭)、魏延(出兵羌中)、王平(抵御张郃)等寥寥数人外,几乎再难寻觅到能在军中独自撑起一片天的大将。不过,陈式却是个独特的存在。与其他将领相比,他在战场上的赫赫战功远远超过了他们。
陈式曾率领大军出征,一路势如破竹,接连攻克了武都、阴平两郡。这对蜀汉而言,无疑是一场意义非凡的军事大捷。武都和阴平这两处地方,战略地位举足轻重,不仅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在地理布局上也占据着关键位置。成功拿下这两个地区后,蜀汉的军事和政治实力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阴平郡地处蜀汉的西北边陲(大致位于如今的四川与甘肃交界地带),涵盖了现今甘肃省陇南市文县、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以及四川省绵阳市下辖的平武县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南坪县等地。而武都郡则位于蜀汉的北部(大致处于陕西与甘肃交界处),包括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等地。这两地不仅地域广袤,而且在蜀汉的防御体系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陈式能够在蜀汉中后期独自一人攻克这两块战略要地,这场战役的胜利价值不可估量。尤其是在当时,蜀汉的领土本就有限,能从曹魏手中夺取这两块关键区域,其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
尽管赵云、魏延等人在军中的地位比陈式要高,但他们从未取得过如此辉煌的战功。据《三国志》记载:
“建兴七年(公元229年)春,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遂克定二郡。”
陈式的进攻给曹魏军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当时,曹魏雍州刺史郭淮心急如焚,急忙率领大军前来救援,妄图对陈式发起反击。陈式在久攻不下的情况下,又遭遇郭淮的夹击,陷入了腹背受敌的艰难境地。但他毫不退缩,奋勇抵抗。最终,诸葛亮率领的主力军抵达建威,对郭淮的侧翼构成了严重威胁。陈式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一举攻克了武都和阴平。
在此次胜利中,陈式独自承担了攻城的艰巨任务,出色地完成了诸葛亮交付的重任。虽然诸葛亮的军队在外围给予了一定的支援,但这场战功的最终实现,主要还是要归功于陈式的英勇奋战。
然而,尽管陈式取得了如此重大的胜利,他在历史上却并未得到应有的认可。这主要是因为陈式性格较为内敛,他一心专注于完成上级交代的命令,缺乏足够的政治谋略和手段。他始终默默耕耘,从不自我标榜,因此功劳常常被他人抢走,导致他在历史记载中的存在感十分微弱。
《三国志》中并没有详细记载陈式的死亡时间和原因,关于他最终是如何离世的,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但在《三国演义》中,陈式的形象却被描绘得极为负面。他被塑造成一个不听从命令,最终导致战败的将领。在演义里,陈式擅自出兵,结果中了敌人的埋伏,几乎全军覆没,最终只有寥寥数百人幸存下来。事后,魏延推卸责任,而诸葛亮则装作不知情,最后通过邓芝的巧妙言辞安抚了陈式。
之后,陈式因“失职”被斩首示众,成为了演义中典型的悲剧角色。这种情节显然是为了衬托主角的光环,而故意将陈式的形象“抹黑”。然而,历史中的陈式显然并非如此。
陈式一生对蜀汉忠心耿耿,在战场上奋勇拼杀,屡立战功。只可惜他性格内向,不擅长人际交往,在历史上留下的痕迹相对较少。他从不为了个人的荣耀而自我吹嘘,而是始终脚踏实地地执行任务,直至最后以一种令人惋惜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这种忠诚与坚毅的品质,才是陈式最为值得人们称颂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