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30年,宋金两军在陕西富平展开了一场决定性且激烈的战斗。宋军集结了18万兵力,尽管宣称兵力达到40万,并且提前动用了蜀地五年的税收为军费,最终依然未能取得胜利。这场战役的失败,不仅打破了原本有利的抗金局势,还摧毁了陕西地区的抗金斗争基础。此役成为了宋金战争中的一大转折点。
许多人由于南宋岳飞北伐时的失败以及后来的“绍兴和议”,常常认为南宋在抗金过程中表现得软弱和妥协。然而,这种看法并不完全正确。虽然赵构及其亲信屡次作出妥协,寻求和平,但不可忽视的是,宋朝的军民在抗金事业中的热情依然高涨。我们通常将注意力集中在东线战场,尤其是江淮一带的战斗,却往往忽略了西线同样惨烈而又关键的战场。今天,我们将探讨那些鲜为人知的西线战斗,其中富平之战尤为重要。
陕西本来并不在抗金的前线区域,但宋徽宗和宋钦宗的连续失误极大地激发了金军的野心。在金军攻占汴京后,他们迅速卷土重来,突破了宋军的防线,沿山西、河南两条路线进入陕西。陕西在金军的连续侵袭下,曾两度遭受洗劫,损失惨重。直到宋军开始反攻,尤其是李彦仙几次击退金军,才迫使金军暂时撤退。
1129年,南宋名将张浚被任命为陕西经略使。需要注意的是,这位张浚并非后来的“中兴四将”之一的张俊,而是一位文官。尽管他坚定支持抗金,并非主张投降,但他的军事才能远不及一些著名将领,特别是在指挥一场大规模战役时的经验和能力明显不足。
当时,陕西的防线由宋朝的“西军”负责。这支西军虽然精锐,但在兵力和资源方面仍处于劣势。假如由张俊这样的军事将领来指挥,或许局势会有所不同。然而,张浚却在富平之战中扮演了一个关键而令人遗憾的角色。他在接任后曾向赵构提出,需要三年的时间来恢复陕西的力量,以便准备反攻金军。但赵构却在张浚上任不到半年时,就急切地命令他立即发动反攻。这一决定无疑过于仓促,因为陕西的局势已经非常危急,连年遭受金军侵扰,急需时间恢复。
如果是像赵充国这样经验丰富的将领,或许会提出延缓行动的建议,但张浚却始终坚持执行皇帝的命令,急于调动士兵准备反击。西军中的名将曲端提醒张浚,金军的进攻势头极为迅猛,而陕西的平原地形适合金军骑兵的快速机动,宋军训练不足,不宜急于反攻。但张浚不仅忽视了曲端的建议,还坚持要通过正面对决来击败金军,最终将曲端调离前线,派往后方负责祭祀工作。曲端在军中的威望极高,这一举动引起了宋军内部的不满与矛盾。
于是,战斗草草开始,宋军集结了五路大军,总数达18万,尽管宣称有40万大军,准备与金军展开全线反攻。初期,金军的主力并未完全到达西线,宋军因此顺利推进,但张浚逐渐产生了轻敌的心态,认为金军不过如此。然而,金军的指挥官完颜宗辅很快带领援军赶到前线,双方在富平地区展开了对峙。同时,完颜宗弼、完颜娄室等金军援军也在赶来的途中。
尽管宋军人数占优,许多将领提议趁金军援军未到,集中力量攻击完颜宗辅。但张浚坚持要等金军主力汇聚后再进行决战。更让人震惊的是,张浚还亲自向完颜宗辅下达战书,约定决战的具体时间。完颜宗辅处于劣势,因此故意没有回应,拖延了时间。
张浚坚持等待金军主力的决策,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他依然幻想通过公平对决的方式,依靠人数优势一举战胜金军;二是他担心如果先攻击完颜宗辅,金军其他部队可能不敢前来,导致未能实现牵制金军主力的战略目标。无论是哪种原因,都显得过于轻率与不明智。
这一轻敌的心态最终导致了宋军的失败。金军顺利集结主力,开始围困宋军阵地,巧妙地实施了多种战术。同时,金军的侦察队了解了宋军阵营的布置,发现虽然宋军人数众多,但防守存在明显漏洞。金军开始细化进攻计划,准备充分利用这些漏洞。
战斗愈发激烈,完颜宗辅和完颜娄室等金军指挥官分别带领左右两翼全线进攻。尽管宋军的抵抗非常顽强,但由于缺乏统一指挥、军心动摇以及内部矛盾加剧,最终未能抵挡住金军的强大攻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