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北宋开国皇帝的赵匡胤在历史上引发了许多争议。一方面,他奠定了两宋三百多年的伟大基业,另一方面,他深受周世宗的厚恩,却在后周世宗去世后选择篡位自立,实属不忠不义之行。
显德六年,后周的英明君主世宗柴荣不幸去世,留下了幼小的儿子和寡母,令整个王朝陷入了不安之中。得知自己病重的柴荣在临终前,心中对年幼的儿子极为担忧,忧虑他在权力交接过程中可能遭受叛乱的威胁。
在病床上的柴荣,曾召赵匡胤前来,并赋予他殿前都点检的重任,指挥禁军。病重的他在床边郑重其事地向赵匡胤表达了自己的期望,赵匡胤在此时发誓会辅佐幼帝,绝不心存二心。世宗对此表示非常满意,然而不久后,他便于当年六月离世。
世宗去世后的不久,赵匡胤便开始精心布局,准备称帝之事。公元960年,京都传言契丹人乘着先帝驾崩的机会南下进犯,而朝中的大臣对此毫无怀疑,便决定派赵匡胤率军北上抵御敌人。实际上,这一消息是赵匡胤故意散布的假情报;同时,他还在开封府内散播着“出征之日,策点检为天子”的舆论。
当军队离开京城时,禁军军校苗训曾在夜间观察星象,向士兵们说:“天上出现两颗帝星,一颗克一颗,这暗示着要出天子了。”底层士兵们对此浑然不知,皆认为赵匡胤是天命所归的天子。
当军中一名大将把准备好的黄袍披在赵匡胤的身上时,他一开始假装拒绝,并严厉地斥责了众人。然而,经过三次的推辞后,赵匡胤最终还是假装无法拒绝,接受了这个天命,并随后带领大军诚惶诚恐地返回了京城。
在发动叛乱之后,宰相范质心中充满了懊悔,之前他未曾察觉到其中的阴谋,匆忙铸就了错误。如今,赵匡胤回到京城,见到了范质,假意无辜地询问:“我一直受到先帝的厚恩,这一切都是无奈之举,您觉得我该怎么做?”范质本意想要说些指责的话,但糕饼的局面让他不得不忍住,而此时,赵匡胤的手下罗彦环则举刀威胁着范质的脖子,逼他“说出心里话”。范质见状,立即跪下,明白了事态的严重,便识时务地献策:“可以让幼主柴宗训禅位。”赵匡胤听后颇为满意,暗自得意。
至于后周的旧臣,赵匡胤并没有进行屠戮,而是选择全盘录用,不少人更是得到了升官的机会。这一举措令那些原本认为自己命悬一线的官员们,心生感激,纷纷心甘情愿地为赵匡胤的新政权效力。